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张学东长篇小说《西北往事三部曲》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当天会议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北岳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宁夏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魏邦荣,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连军,北岳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总编辑郭文礼出席并讲话。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其文学价值给予了深度分析。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主持。
张学东是宁夏文坛“新三棵树”之一。迄今已公开发表长、中、短篇小说300万字。《西北往事三部曲》是张学东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篇幅达75万字,反映了西北边地从物质匮乏到逐步富裕的历史变迁,三卷各自独立成章,又在主题主旨和思想表达上形成完整的体系。作品始终有着对温暖、正义、真情的坚定信仰,于幽微之处展现历史与现实的缝隙和人性的复杂状态,在艰辛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展示人性温暖的力量。
魏邦荣在发言中指出,张学东长篇小说《西北往事三部曲》自去年出版以来,业界好评不断。一个作家的文学艺术素养是决定其文学道路长度、文学作品厚度的关键因素。张学东是新千年初青年作家中学习意识强烈、转化能力突出的一位,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学流派、当代先锋小说、书法、美术等涉猎广泛,研究深入,并在创作实践中进行着有效借鉴,转化为自己的血肉。同时他的这种学养建设与创造实践是可持续的,是不断精进的,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西北往事三部曲》,作家在文化创造和精神建设上的用心和努力,是新时代历史书写的重要尝试,小说为思考文学如何书写历史、如何突破以往的书写困境,如何获得新时代语境下情感生命体验的共振,如何呈现历史的真实,进行了全新可贵的探索。
郭文礼表示,《西北往事三部曲》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生动的叙事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年代,呈现了一幅幅西北边地从凋敝匮乏到逐步富裕的壮丽画卷。西北边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人情冷暖都得以生动展现。从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西北地区在物质匮乏时期的艰苦生活,也感受到了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作家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也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渺小的个体,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表示,宁夏作家笔下不乏人生的苦难和世俗的困顿,在文学性上保持着纯净、神圣和高洁,张学东的创作也是这样。他从宁夏文学的土壤中吸收到的是古典时代的文学性,这使他在70后作家中保持着不一样的面貌。与他过往的作品相比,《西北往事三部曲》这部小说更具有自我的主观性,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表达,让读者发现了作家内心一直驻守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少年。现在张学东打开心扉,让这个不愿长大的少年站在阳光下尽情地倾诉过往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表示,在70后作家中张学东的作品是非常有文学品质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是一个值得被我们讨论,值得被反复分析和重视的一部大作。因为它极具西北风格,充分显示出作家的创作功力。
作家、评论家王干表示,张学东的文笔如此旷达和奔放,在当下文坛实在不多见。他叙述困难里的人与人交往,描写大自然与童年视角的交融。在当代小说家中,张学东是描写动物的高手。“三部曲”里面对羊、狗、狼等动物的拟人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进入到一个如我又无我的化境。
《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表示,读到《西北往事三部曲》自己非常震撼。写长篇的人才能深知其中的甘苦,才知道写长篇要经历怎样的意志博弈、体力的煎熬。这厚重的三部小说,历时20年之久浩大的艺术工程,对自己这样的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很难企及的。因为它需要体力、毅力和坚韧不拔之志。由此可以看出作家以巨大的艺术耐心重返历史现场,以文学的方式抚去遮蔽在生活本象之上的历史烟尘,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向时代和生活提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表示,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呈现出一种西部土地生发出来的新的美学特质,比如高原文明新的美学呈现,日常生活、生活习俗等等。作品并不执着于对西北风情的描绘,而是力图在历史书写中探索新的美学可能性。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表示,《西北往事三部曲》虽然从地域、故事情节的设定来讲,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大西北,但是张学东真正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与其说是西北往事,不如说他写的是中国往事,借西北的外壳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故事、一段中国往事的深情讲述。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表示,这部作品是一个比较纯真的少年心灵史,包括家庭的、自然的、动物的等等。怎么将其体现出来,怎么把这种单纯视角和复杂历史结合起来的写作尝试,在这方面张学东无疑是做得比较出色的。
《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表示,张学东的小说有文字的飞翔力和历史穿透力,可以看出他书写历史的时候,非常注意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张学东既不是作为一个历史局中人的方式去观察历史,也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身份,站在事后总结的视角去指指点点,而是挖掘出了一条秘密通道,由此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去获取观察历史不一样的视角。
《文艺报》副编审行超表示,张学东写作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写作者来说,包括对于我们做出版、做期刊、做报纸的都不应该故步自封,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否则会把自己的领地越圈越小。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表示,张学东老师是历史回溯性的写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往回写,一直写到五六十年代。《西北往事三部曲》的苦难是跟整个时代、历史的苦难绑在一起的,他把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人的苦难都涵盖了,同时他还超越了那个简单地域性苦难,与整个时代和历史的荒谬、困难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表示,从文学性的角度看,“西北”辽阔古老的土地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加上“往事”二字,一翻开作品就知道是历史叙述,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但是读下去的时候,却发现张学东写得非常轻盈。轻盈的感觉不仅仅来自于少年叙事,也包括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非常棒的修辞。
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港澳台办公室亚非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强表示,张学东在作品中倾向于描述历史,对过去的事件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对过去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上一代人的痛苦经历仍困扰着故事中的家庭成员,故事以新的角度呈现出来,引发读者深思。
该书作者、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学东最后说,一下子听到这么多编辑家、评论家、作家师友的发言,让自己觉得坚持是有意义的。今后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珍惜每一次创作。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