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新书发布暨译者谈
2024-08-20
收藏

2024年8月17日晚7时,《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新书发布暨译者谈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世纪活动区如期举行,译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惠俊畅谈美国汉学家艾朗诺和他的苏轼研究。

图片1.png

本书作者艾朗诺(Ronald Egan)教授,曾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曾任《哈佛亚洲研究学刊》执行编辑,美国东方学会会长。现为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尤精于宋代文学、宋代美学与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研究。

图片2.png

本书是他的第二部著作,英文原书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出版于1994年,是他早期做宋代士大夫专人研究的成果。

而赵惠俊老师与他相识,则源于参与翻译他的力作《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英文原书为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赵惠俊说,作为海外汉学家,艾朗诺教授进入文本的方式是翻译。他的苏轼研究(以及更早的欧阳修研究)都是从零基础开始一首一首、一字一字地“啃”全集。

图片3.png

而进入文本之后的追求,则是全面了解作家个体。艾朗诺教授写作此书,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欧美学界偏好“纯粹”的文学研究,希望能够摆脱社会历史的语境。艾朗诺的苏轼研究突破了这一风潮,强调北宋政治文化背景之于苏轼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而对今日国内苏轼研究,则多偏好进行互不相通的分体文学研究,艾朗诺这本旧作新译的启发性或许在于它综合论述了苏轼的各体著述,从诗词文到儒家经典著述与书论画论。

赵惠俊老师梳理了全书章节,解释艾朗诺如何从生平历史线索和各体创作两条方面复原东坡百相,尤其是关注到由南宋始,以明清两代为最的片面接受——将苏轼定格为诗人文士,因而特别强调其政治参与与经典注疏的面相。这种由接受史出发,还原历史现场的尝试,从方法论上已开《才女之累》的先河。

图片4.png

接着,赵惠俊老师以言(文字)、象(形象)与行(事迹、功业)为线索,剖析了本书的论述层次,并以诗词、书画部分为例,分享了核心论点和精彩部分。

随着讲座的进行,围观听众纷纷驻足聚拢,现场人头攒动,签售场面火爆。

供稿人:张丽霞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