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9月7日,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市青年宫正式启幕,启动仪式上,专业文艺批评刊物《北京文艺评论》正式亮相首发。同时,为加强首都文艺评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期刊的引领作用,《北京文艺评论》签约了12位签约评论家,首发式现场,张莉、叶立文、刘大先、杨庆祥、陈培浩、黄平、徐刚、岳雯、李静等9位评论家作为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北京文艺评论》是北京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类刊物,双月刊,评论家季亚娅担任创刊主编。刊物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已于2024年元旦率先推出,持续推送当下文艺现场的最新风向。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品牌矩阵的全新成员,《北京文艺评论》将与《十月》杂志原创文学首发平台携手同行,共舞新时代首都文艺舞台的星空。
脱胎自《十月》的《北京文艺评论》,带着80年代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标识,想要为新时代文艺、为首都文艺评论事业贡献优质的新质生产力。《北京文艺评论》将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更新,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回应当下中国鲜活的、变化之中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主张文艺批评的“破圈”,在坚持主流与专业的同时突破学科的象牙塔,拓展文艺批评的行动边界;崇尚“评论的艺术”,努力推进批评的文体革命,将批评视作与创作同等重要的文学写作,欢迎文风新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艺批评。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系《北京文艺评论》编委会主任。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文艺评论》的创办面向新时代文艺现场、也面向文艺的未来发展,试图打破学科、文类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大文艺、大文化视野里,看待新时代正在生成的各种各样新的艺术表达形态、方式和风格。《北京文艺评论》已经敞开了一个非常富有活力、富有生产力的视野,相信这份杂志一定会生机勃勃,在文学、文艺、文化领域中源源不断地贡献创造的活力。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文艺评论》社长张爱军表示: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总书记用“镜子”“良药”来比喻文艺批评在引导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揭示了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十年以来,新时代文艺批评广泛地拓展了边界和视野,取得了新的成绩。北京出版集团作为市属大型综合性出版机构,“十月”作为中国的一张文学金名片,创办一份激浊扬清的文艺批评杂志,不仅填补了首都文艺评论期刊出版的空白,更是聆听时代召唤、表达人民心声、镌刻思想足迹的使命责任。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在十月文学月启动仪式上代表主办方介绍了《北京文艺评论》创刊情况。他表示,《北京文艺评论》初步显示了其办刊特点,既注重北京的地方性,同时也对全国文艺批评的宏观状况表达了诚恳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北京文艺评论》有问题意识、有学术水准,相信这份杂志会越办越好。
当天启动仪式后,以“新时代文艺:期刊的责任与想象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同步成功举办。该论坛系《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后的首场活动,旨在对新时代文艺进行经验回顾和未来展望,并就评论期刊如何为新时代文艺赋能展开探讨。
附:《北京文艺评论》签约评论家名单、简介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代表性著作包括《幻想的秩序》《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反思》《批判的文学史》《杂文的自觉: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1924—1927)》等。
宋明炜,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系主任,(美国)中国现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理事。兼任复旦大学校聘顾问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人员。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员迪尔沃思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等。著有英文著作Young China《少年中国:青春话语和成长小说》(哈佛,2015)、Fear of Seeing《看的恐惧:中国科幻的一种诗学》(哥伦比亚,2023)两部;中文著作《中国科幻新浪潮》(上海文艺,2020)、《批评与想象》(复旦,2013)、《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上海文艺,1998)等七部。主编及编选英文版哥伦比亚版中国科幻选集The Reincarnated Giant《转生的巨人》(哥伦比亚,2018年)。与王德威合编《五四@100: 思想、文化、历史》(联经,2019)。 《看的恐惧》获得(国际)科幻研究学会2023年度最佳著作奖。《中国科幻新浪潮》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陆续被翻译成德语、俄语、韩语等。另外出版诗集《白马与黑骆驼》(与骆以军合著,麦田,2022)。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文学共同体书系”和“现场文丛”等;2017 年至今,和复旦大学金理共同发起“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同年,主持《花城关注》栏目至2022年底。2022年,《批评的返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23年,发起“艺文讲坛”作家(艺术家)公共讲座计划。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创办人。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等职,中国作协会员。曾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著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屈原文艺奖等奖励。已发表论文近200篇,著有《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误读”的方法》《解构批评的道与谋》《史铁生评传》等书,另有编著近十种。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兼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千灯互照》等,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培远计划,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杨庆祥,当代诗人,批评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诗集《世界等于零》《我选择哭泣和爱你》《这些年,在人间》,英文诗集I Choose to Cry and Love You.随笔集《80后,怎么办》《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诗文合集《世界的另一个入口》等。
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冯牧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陈培浩,1980年6月出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获首届雪峰文论奖、第十一届唐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新批评奖、福建省社科奖、百花文艺奖等奖项。近年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平台全文转载。已出版《碎片化时代的逆时针写作》《歌谣与中国新诗》《互文与魔镜》《正典的窄门》《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阮章竞年谱》《麦家论》等著作多部。
黄平,1981年出生于辽宁,作家,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联络人。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等。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松江异闻录》,评论集《出东北记》《自我的踪迹》《反讽者说》《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等。曾获第四届唐弢文学奖、第五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徐刚,1981年生于湖北,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及理论批评研究,出版有《中国当代文学的城市叙述1949—1966》《小说如何切入现实》《虚构的仪式》《影像的踪迹》《后革命时代的焦虑》等著作多部。
岳雯,《文艺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员。著有《未尽集》《爱的分析》《沉默所在》《抒情的张力》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南方文坛》《扬子江文学评论》《文学报》《钟山》等报刊优秀论文奖。
李静,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与文学批评,出版专著《更新自我:当代文化现象中的个体话语》《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审美测绘:新时代文学批评实践研究(2014—2024)》,发表论文与评论数十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等荣誉。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