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石头城》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人系列”之后反思战争历史
侯默 李怡雯 | 2024-09-21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9月21日上午,长篇小说《石头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苏州工业园区范小青与当代作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房伟是高校学者型作家代表之一,近年来创作颇丰,涉及题材广泛,兼具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在《收获》《十月》《当代》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石头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等,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并连续三届获“紫金山文学奖”。其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太湖万物生》获“第七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尧,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淑红,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杨庆祥,《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所长鲁太光,《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崔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活动。本次研讨会由季亚娅主持。

“房伟在创作上很有力量,也有起伏笔墨。明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石头城》的出版很有现实意义。”王尧致辞表示,《石头城》是房伟在“文人系列”小说后新的尝试,充满关于战争历史、人性伦理等问题的思考,较为细致地书写南京的地理文化与人文知识。

王淑红指出《石头城》是房伟在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第三部小说。《石头城》以长篇小说的方式来触碰这段历史,体现出青年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小说出版后取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

吴义勤认为房伟在《石头城》中恰当地处理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关系,使得历史具有疼痛感,有个体的体温和情绪。小说从抗战童军视角来描写整个民族的抗战意志、血性侠义,非常饱满,有历史的宽广震撼,又不乏个人的生命体验,体现作者对历史疼痛、历史伤痕的抚摸与追怀。

郭义强肯定了房伟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他表示,《石头城》很好地处理大家与小家、家难与国难的关系,既有战争时代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又包括个体生命在面临战争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刘琼认为《石头城》的叙事语言较为雅致,房伟在进行一种具有古典气息的现代小说写作,行文流畅自然。南京有着鲜明的战争历史背景,房伟在《石头城》中对南京大屠杀战争背景的还原,直面战争的暴力与创伤,具有深刻的战争反思意识。

杨庆祥赞扬房伟作为小说家的天赋,认为房伟作为代际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其阅读史与生活史值得考究。《石头城》小说中有大量口述感的历史镜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可视感。房伟将成长小说,地方志等四种元素纳入到历史题材,进行最大程度上的艺术化处理。

李朝全肯定《石头城》在民间书写方面的价值。他将《石头城》与老舍的《四世同堂》对比,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小说的优缺点进行欣赏和评价。李朝全认为,小说中大量涉及南京的“吃”,是地方饮食文化与民间风俗的重要体现,放入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表达出作者对战争残酷性本身的思考。

与会学者丛治辰、何小天、崔庆蕾、刘大先、鲁太光、崔柯、李晓晨、宋嵩、魏雪慧等先后发言,高度评价《石头城》的文学价值,对小说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中肯的建议。《石头城》以一家人的遭遇写出中国在抗战时的全民众生态,深入到历史的肌理和血肉,以童军抗战群体的成长反应战争扭曲人性的残酷,传达作者对战争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房伟在答谢辞中回顾了考察、创作、出版等过程,表示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创作方向,提升其作为小说家的创作能力与观察视野。(侯默 李怡雯)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