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琳娜的微笑》作者来华 全新解读达·芬奇身世
第二十四届世界意大利语周(10月14日—20日)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
侯默 | 2024-10-17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受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邀请,10月15日晚,《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中文简体字版新书推介会作为意大利语周期间重要活动之一,于意大利驻华使馆举行。

在此次新书推介会上,《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一书的作者卡罗·卫芥分享了发现档案资料的过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感悟,并与现场嘉宾中国译协汉译意研究会会长、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王军、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文铮,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教授李婧敬,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以及读者进行交流、互动。

今年65岁的卡罗·卫芥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文艺复兴和达•芬奇研究专家,他创作的历史小说《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为人们带来了对达·芬奇身世的全新解读。该书意文版于2023年3月出版,至今已授权十五种语言,其中文简体字版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集艺术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划时代天才,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之一,其卓越的艺术和科学成就早已闻名遐迩。然而,他的身世却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众所周知,其父亲是一位名叫皮耶罗的公证员,可关于其母亲卡特琳娜的身份众说纷纭,成为艺术界和艺术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过去学者对于达·芬奇母亲身份的猜测大多集中在意大利乡村姑娘、中东奴隶等说法上,卡罗·卫芥基于在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发现的古老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由达·芬奇父亲皮耶罗亲自书写的解除卡特琳娜奴隶身份的文书等关键证明,得出惊人结论——达·芬奇的生母卡特琳娜是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族女奴,并据此推断,达·芬奇的身上只有一半意大利血统,另一半则来自东方。通过研究达·芬奇的作品,卡罗·卫芥进一步大胆推测,其作品中的诸多女性形象或许正是受到母亲安详面容的启发,其名作《天使报喜》中描绘的背景风光有着典型的东方特色,而这幅画作表达的正是“圣母受胎”这一主题,或许达·芬奇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向母亲表达敬意与怀念。

卡罗·卫芥作为知名的达·芬奇研究专家,选择将他的新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并在书中添加了合理的想象,以填补历史缺失的环节。所以说,《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不止是一部文学作品,基于文件线索和画作背景分析等相关研究支撑,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极大地丰富了达·芬奇身世背景的研究维度,让人们从更广泛的地域和文化角度去审视达·芬奇的成长环境对其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为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这部作品的问世,或许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达·芬奇的身世问题,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达·芬奇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吉林美术出版社社长华鹏表示,《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母——卡特琳娜的微笑》不仅是对达·芬奇身世之谜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对文艺复兴前期历史与文化的一次重要回顾。这部作品或许将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对达·芬奇的探索中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传奇巨匠和他所处的时代。

作为以意大利语言为主题的全球化活动之一,第二十四届世界意大利语周将于10月14日—20日在全球各地同步推出。世界意大利语周是每年十月份由分布世界各地的意大利文化中心及意大利外交机构在海外举办的推广意大利语的活动,其诞生于2001年,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与秕糠学会合作推出,之后,以意大利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瑞士联邦加入。每年的世界意大利语周都有不同的主题,以此为灵感组织包括文学作品分享、意大利影片展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感受和了解意大利文化。今年世界意大利语周的主题是“意大利语与书籍:字里行间的世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意大利语周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人们看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力量,也让人期待未来更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精彩书摘

倘若她果真是列奥纳多的生母,那么列奥纳多便不算是纯粹的意大利人,而只能算是半个意大利人。他的另一半——或许是更好的那一半来自一个女奴,一个处于人类社会最低层级的外国女奴,一个不知来自何处、乘船来到此地的女奴。她没有话语权,没有尊严,也没有居住在此地的许可。她既不识字,也不会书写,甚至连说我们的语言也非常困难。所以说,那些在安奇亚诺的街头巷尾遇见她的人,还有芬奇及其周边地区的那些居民,他们最大的功劳和荣耀并不在于接纳了那个原本有可能出生于其他任何地方的非凡的婴儿的降生,而在于他们接纳了一个没有祖国、没有家庭、没有自由的孕妇,将作为人的尊严完完整整地交还给了她。这便是我们这个美好的国度最伟大的荣光:这个伸进地中海的“靴子”犹如一座巨大的桥梁,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明、语言和艺术联结起来。千百年来,南部与北部、东部与西部、欧洲与非洲的文明彼此相遇,彼此入侵,而后彼此交融。一座座陆地和岛屿在漂移,一批批移民来来往往,求得生存,追寻知识。若是有人关闭了我们的港口,那么意大利的文明将不复存在。(选自第十三章)

(初审:刘思怡,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