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刘文飞、何平、叶兆言等名家学者开展12讲,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文化公益活动。
花城文学课第12讲 主讲嘉宾:叶兆言;特邀主持:王威廉
2024年11月15日,“花城文学课”第12讲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与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两位老师就“从三流到一流作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微博、花城出版社抖音号、新周刊微博号、南方网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共获超过12万人次线上观看。
主讲嘉宾:叶兆言
叶兆言首先谈论了写作的起点与成长。叶兆言提到,大多数作家的写作生涯都是从所谓的“三流”开始,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写作起点的一种描述。他认为,写作的门槛很低,只要有纸笔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开始写作。但要成为一流作家,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创作,这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他强调:“所有的写作者绝大多数的几乎写作其实都是从三流开始写作,这很正常。”
叶老师说,写作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有时候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意义重大,但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并不具备同样的价值。他鼓励年轻作家坚持自己的创作,即使一开始可能只是孤芳自赏。
在谈到写作初期的模仿问题时,叶兆言认为:所有的写作都不可避免地包含模仿。他引用钱钟书的话,指出写作无非两种事:“一个就是别人怎么样,你也怎么样,另一个就是别人怎么样,你偏不怎么样”。他鼓励作家在意识到某种写作方式已经存在时,尝试走相反的方向,以此来寻找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讲座中,两位嘉宾也探讨了写作工具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叶老师分享了他对电脑写作的适应过程。他认为,尽管写作工具的变化会带来一些挑战,但电脑无疑提高了写作效率。
特邀主持:王威廉
在讲座的最后,叶兆言把写作比作一种自虐的过程,长时间的创作是一种折磨,但完成作品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替代的。他认为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带来快乐,而不是单纯为了取悦他人。叶老师说:“写作就是不断地磨炼,比如说一个长篇小说,得写个两三年对吧?一直在那写,其实这种写作就是一种自虐。这种自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写完的那种快乐。” 王威廉老师还提到:“我觉得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可以重读,如果说在第二年、第三年后重读的时候,你还那么喜欢那本书,那就证明那本书真刻到你的骨子里了。” 通过这场活动,两位老师真诚的分享和交流不仅为年轻作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所有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启发和巨大的鼓舞。
活动合影
现场签售照片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