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荣誉 4年一次 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幸福的旋律》斩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繁星 | 2024-11-21
收藏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行。

吉米平阶所著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获得报告文学奖。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潘岳指出:第十三届骏马奖评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的第一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后的第一次,示范引领意义重大。

《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在此背景之下获奖,不仅图书内容得到了高度的肯定,也彰显了其饱含的重大历史意义。

颁奖现场

什么是骏马奖?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简称“骏马奖”)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创立于1981年,每四年评选一次,截至2020年已评选十二届。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图片29.png

一首西藏脱贫交响曲

图片30.png

《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

吉米平阶 著

《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以交响乐的形式呈现,记录了西藏昌都、日喀则、阿里、噶尔等地的乡村脱贫故事,全景式展示了西藏脱贫攻坚十年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干部群众的脱贫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动还原了西藏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艰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治藏方略。

图片31.png

吉米平阶

作者吉米平阶,是西藏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西藏作家协会主席、《西藏文学》编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出版有小说集《北京藏人》、长篇纪实散文《高原明珠:日喀则》、文化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长篇纪实文学《叶巴纪事》、叙事长诗《娜木纳尼的传说》等,是中央电视台六集纪录片《天河》总撰稿人。

谈起此次获奖,吉米平阶说道:“这本书的获奖,与其说是对我创作的一种肯定,不如说是对西藏彪炳千秋的脱贫攻坚成果的褒奖。无论是藏东那个遥远的小山村——现在已经全部搬迁到县城,开启了一段既有艰辛和困惑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还是珠峰脚下怀着绿色梦想的村干部——他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眼界和胸怀,可以豪情满怀地谋划发展蓝图;更不用说在西藏之西的阿里,那些充满奉献精神和浪漫情怀的人们,他们那一段平凡的故事、一个谦和的微笑,乃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让我触动、感动、激动不已。在这片苍茫高原上行走,每每让我的脚步和笔触都停不下来的,除了那些大美无言的山川河流,更有高原上艰难生存、奋力拼搏的高贵灵魂。高原因为他们而更具风采。我的浅显文字,只是为他们做的一点点风中传播的记录而已。”

所获荣誉

自出版以来,《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获得多项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书映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好书荐读”活动12月书单,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获得727万浏览量,转评赞近4000次。

2022年4月,入选2022年伦敦书展“走出去”重点书潜力书版权图书榜单。

2024年7月,获得第十三届骏马奖报告文学奖。

各界评价(节选)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沛萍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对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描写与生动反映,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普布昌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推出这本书,有着非常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

《西藏研究》执行主编蓝国华认为本书弘扬主旋律,抒发正能量,具有历史文献记录和催人现实奋进的双重重要意义。

图书内容(节选)

2015年开始,全国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各省区市纷纷派出驻村工作队。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西藏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任务重的地区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十分繁重。

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到西藏的农牧区采访,时间允许就住几天。我先后到日喀则、昌都、那曲、阿里、拉萨等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采访,耳濡目染,无不是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生动实践。这绝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只有深入西藏基层,了解西藏历史的人,才会对这句话有切实的理解。

2018年以来,我的采访多是从拉萨出发,从318国道一路向西到达阿里札达县的萨让乡和底雅乡、噶尔县的典角村、日土县的班公湖等西部边陲之地,有时又从日喀则出发,沿白朗、康马、江孜、亚东、岗巴、定日、吉隆一线,大都顺边境线而行,或者走昌都沿317大北线经那曲到阿里。不久之前,这里的许多地方还是土路,但现在已然是清一色的柏油路。冬天,山顶已被积雪覆盖,山间氤氲着的雾霭,给大地笼罩着一层纱幕,使蓝天显得更加纯净辽远。刚刚收割的青稞地里,成群的斑头雁混杂在家畜中间,觅食田里散落的麦穗,而几只黑颈鹤在旁边高蹈鸣叫,天地人显得如此和谐。驱车在这环喜马拉雅区域的高山河谷之间,天地大美,静穆不言,你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豪迈的情怀,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赞叹。而当你深入村庄和草原,在农牧民家中时,你又会感受到另外一种情景,那就是在这个深沉内敛的初冬时节,本应该沉寂的高原大地,到处生机勃勃,是有别于过去的另外一种冬天的景象。

日喀则市康马县的艾旺寺,一座不知名的小寺庙,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地,因为那几尊泥塑的佛像,传自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年前我来到这里,看见它们被风吹雨淋,已破败不堪,那时候就幻想,如果用一个玻璃罩保护起来就好了。这次路过,看见这里已修起坚实的土木建筑,泥塑佛像真的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几位宗教局驻寺的同志在管理。而在不远的曲米辛古草原上,耸立着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此碑由西藏自治区文联的老艺术家设计,于纪念江孜抗英100周年时落成。时代的变化,让幻想很快变成了现实。

想当初我初到驻村点时,水、电、路、气、通信一样也不具备,村级组织也不健全,驻村1年多,除了帮助村里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协助乡党委建强村“两委”,还帮助吆喝卖核桃、花椒、辣椒,对如何有效可持续提高乡亲们的收入,实现脱贫,真是绞尽脑汁却束手无策。

西藏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艰苦,边境线长,社会生产发展滞后,如何按照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好“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西藏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这几年来,根据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客观条件,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合作组织。从羌塘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东峡谷到阿里高原,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合作生产遍地开花,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我曾经驻村工作的林卡乡怒江边上的几个村庄都已整体搬迁到了县城边上的新村,那些曾经让我时刻挂念的乡亲们,不仅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还享受着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已经彻底跟几年前的日子告别了。当然,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许多人会不适应,会有很大的阵痛,但几十公里之外,他们的农田还在,果园还在,房屋还在,而老人们再不会因为缺医少药饱受病痛折磨,孩子们也不会为了上学少小离家,借宿在亲戚朋友家中……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