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由晨光出版社举办的“力量:文化传承、女孩成长与文学书写——邓西新作《永远的阿贝》作品分享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崔昕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评论家胡丽娜,新锐儿童文学作家邓西等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
(三位嘉宾对谈)
晨光出版社副社长黄楠表示:邓西的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叙事表达,都颇具新意。近几年,她不断挑战自己,主动跳出创作的舒适区,不断带来惊喜。其新作《永远的阿贝》是以黎族文化为背景,聚焦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儿童视角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好评。
儿童文学作家邓西分享了《永远的阿贝》的创作缘起。邓西生活在海南五指山,那里有热带雨林,有黎族文化,是她的创作宝库。黎族人在海南岛上生活了几千年,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黎族人把他们的生活、生产、日常劳作和节假日的庆典活动、祭祀活动,以及他们的故事都织在黎锦上。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的黎锦,经由一代又一代的黎族女性灵巧的双手,记录了黎族人的生活变迁、文化的变化、情感的纠葛……浓缩了几千年来黎族的历史,是黎族史诗一般的存在。邓西居住在海南黎族聚居区,她的生活被黎族文化所影响、被黎族人的生活所浸染。写海南黎族文化,写黎锦的故事,于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永远的阿贝》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诞生,因而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文学表达,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儿童文学作家邓西谈新作《永远的阿贝》)
胡丽娜高度关注邓西近几年的创作,也见证了《永远的阿贝》出版前后的状态。她认为《永远的阿贝》是一部大气从容、气韵流动、意味隽永的天然之作。邓西以其独特的文字讲述在这个独特地理空间中少年迎向成长的诸多困惑与无奈、迷茫与挣扎、释然与蜕变。在多面向呈现孩童成长的丰富样貌与博大浩瀚之内心世界的同时,还智慧而妥帖地在故事中融入更多富有意义的思考。书中丰富的女性角色鲜活生动、富有魅力。特别是外婆这一形象,她的见解朴素却有深意,类似“树不说话,不也活得好好的”的表达,在最为烟火气的日常中升腾出令人心安的哲思。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胡丽娜评《永远的阿贝》)
崔昕平在对谈中表示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来书写传统文化,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但邓西非常巧妙地将非遗题材与心灵疗愈的故事圆融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具备了一种艺术气质。而描写黎锦时,作者非常通透地把艺术本源的气息和生命力的原点写出来,将文化内容写得如此打动人心,更是非常难得、也是非常少见的。在谈及最吸引她的女性形象时,崔昕平表示每个女性形象都是那么吸引人,但是她重点打捞了一个未被大幅着墨的形象——阿贝。 阿贝这一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在其他人物对阿贝的回忆中逐渐立起来,继而又对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评《永远的阿贝》)
来自上海的中学生张予涵和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陈欣悦也参与到活动的对谈环节,气氛颇为热烈。最后,邓西在和嘉宾的互动中,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大家感受黎族人生活的日常、黎族文化的魅力。
(活动合影)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