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1月22日,东方读书会第11期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举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孙晓忠,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与文学》一书增订者宫立,市西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陈学政与一线中学语文老师及中学生相聚市西中学力行楼面对面交流,探讨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名篇阅读。
董君武
这是东方读书会第一次走进高中校园。市西中学董君武校长致辞时表示,这是市西中学创建学术性高中的重要一步。东方读书会将激发学生对文史哲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为其未来人生提供精神动力。
刘佩英
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提到,东方出版中心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一员,致力于通过读书会聚焦人文社科话题,促进学者、作家与读者间的对话以传播新知。她回顾了过去读书会探讨的新知识和观点,指出在网络社会中,常识有时比新观点更重要,而语文教育尤是如此。此次读书会围绕王富仁先生的《语文教育与文学》展开,讨论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师的角色,以及经典文本阅读对学生文化心灵成长的影响。她期望市西中学的学生能在读书会的启发下,深入体验雅文化,培养真善美,追求丰富而优美的人生。
宫立
活动开始后,宫立首先介绍了《语文教育与文学》一书的基本情况。宫立表示,自2006年首次出版以来,王富仁的著作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增订过程中,由于字数限制,未能完全收录王富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但他尽力保留了王富仁的核心思想。书中不仅讨论了语文教育与改革,还涵盖了如何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特别提到了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的重要性。他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工作可能被机器替代,但语文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审美和想象力,这些都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人类素质。宫立希望通过阅读王先生的书,学生们能够培养出独立的思维和创新力,这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孙晓忠
孙晓忠表示,钱理群与王富仁同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大讨论的亲历者,他为《语文教育与文学》撰写了万字长序。孙晓忠当年作为钱理群先生的博士生,也见证了这场大讨论,参与了《新语文读本》编委会的工作,对钱理群与王富仁的理念有深刻了解。他指出,王先生和钱先生都关注青年儿童的精神成长,但在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又有所不同。孙晓忠强调,王富仁将“立人”作为教育的起点,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人的情感,认为文学语言和情感教育是超越知识教育的关键,因为人的感受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他提到,王富仁反对将语文教育简化为知识教学,而是强调通过文学培养人的情感力量,使人能够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认为通过情感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回归到一个整体的世界。王富仁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代学人,也是率先将研究成果化为中学教肓的开风气者,他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同时有极强的把握文学细节的能力,值得我们大学和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好好读一读。
陈学政
陈学政作为一线中学教育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强调,王富仁始终认为语文教师应是教学的主体,其最大价值在于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力。面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压力,她认为,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至关重要,应从方法上进行改变,反对将教育简化为纯粹的应试训练,认为这忽略了经典文本在人生奠基中的重要性。她还提到,教师在阅读经典文本时,应独立且有智慧地阅读,不应被海量教学资源所替代。她强调,通过文学作品理解人的情感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战胜机器人的关键。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开拓眼界,丰富精神世界。
罗岗
作为本次读书会活动的主持人,罗岗总结道,《语文教育与文学》从更广泛的民族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王富仁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理解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心”的元素,即情感的参与。这种情感的参与使得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理性知识的传授,而是涉及到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罗岗举例说明了王富仁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感,来展示语文教育的这一独特方面;还强调了王富仁对于书面语学习的重视,认为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即使是不擅长口头表达的人也可以通过书面语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因此书面语的训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交流提问
罗岗邀请其他嘉宾分享他们对王富仁作品解读的深刻印象和启发,特别是关于文本分析和经典阅读的部分,以进一步探讨王富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最后,活动在师生的热切交流中落下帷幕。
(供稿:张馨宇 一审:戴佳运 二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