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024年国庆档,一部典雅唯美的舞蹈诗电影《只此青绿》热映。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剧,通过舞者曼妙的拟态和富有巧思的服饰、场景设计,北宋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及其绘画过程,“活”现于大荧幕之上。然而,这巨幅画卷所绘究竟是何处的“千里江山”?少年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献图,以一卷独秀画林,为何此后却黯然消逝于史籍之中,再无作品传世?其画其人,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解的谜团。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多年,撰写《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一文并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5期)。2024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英文)》(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全文翻译并出版此文,纸质版和电子版全球同步发行,图文并茂地展现《千里江山图》一处处传神又精彩的细节,向海外学界讲述这幅传世名作的雅致之美及其背后的故事。
该刊目前已在EBSCO、Scimago全球数据库和“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全文上线,并被ESCI、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OCLC和SCOPUS等国际大型数据库检索收录,受到海外历史学界的关注与好评。该刊连续两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外文刊核心期刊,也是唯一入选的英文历史学期刊,多年来持续助推中国史学名家名作走向国际。
《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一文由图入史。画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勾勒出王希孟自福建仙游行至庐山、鄱阳湖,再从苏州入东京开封的进京路线。文章也展现了王希孟在北宋末年复杂的朝廷斗争中的人生际遇,其间起伏暗合蔡京的转迁升降,其艺术生涯亦与当时的政治运作深度扭结,这从《千里江山图》的美学意蕴上亦可见一斑。区别于“悲天悯人”“萧条淡泊”两种五代至北宋末宫廷画坛鲜明的审美观,《千里江山图》是蔡京与宋徽宗倡导的“丰亨豫大”审美追求的典范之作,是这套绘画语言的忠实实践,也是对其政治理念的艺术性阐释。通过分析《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和画中诗意,宋代文化“以雅为美”的美学特质得到了充分诠释。从零散而简短的史料中抽丝剥茧,钩沉王希孟的人生轨迹,也凸显了历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历史学重要、前沿的研究成果传播到海外,影响海外的中国史、历史学研究,扩展海外学术界的中国史研究视野,为中外历史学研究者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是《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英文)》始终贯彻的办刊宗旨。该刊2024年出版“宋史研究”年度大专题,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体制等多个研究角度,遴选并翻译国内优秀的论文成果,全方位呈现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第3期“文艺雅宋”专题,着眼于在国内外历史文化界屡屡“出圈”的绘画艺术、茶文化、官窑瓷器等宋代雅文化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解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与画中诗意,分析花鸟团扇画的流变及其蕴含的“格物致知”的哲学意趣,讨论宋代“宫廷茶”与“文人茶”两种代表性茶文化的典型特色,探索宋徽宗设立宋官窑之始末及其美学理念的表达。该专题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宋人文艺生活的雅趣之旨,让海外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了解宋代的风雅美学。
(供稿:聂慧超 一审:戴佳运 二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