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中国文学赓续不辍、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坚实的历史和古今演进事实已经说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任何传统都包含着当下人对现实的特定理解和新的创造。文学史的连续和继承不仅体现着“我们有什么”文学传统,还表现为“我们怎样拥有”,体现着当代人对文学传统的理解、消化、总结与反思。这决定了中国文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植根于文学传统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当今时代精神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进程及其成果上,还渗透在中国学术话语和中国文学研究中。这意味着在世界交融与变动的历史背景下,发出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之声,讲好中国文学研究故事,建构具有中国精神气派和风格的文学学术体系。
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吟咏情性、抒发情感便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脉络。从先秦以来的诗可以“兴观群怨”,到汉魏文人发展出“诗缘情而绮靡”之论,再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自觉时代”,以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并赋予“诗言志”这一传统命题以重个性、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趣。此后唐代将诗歌发展推向高潮,再至宋人将重情与个体伦理相结合,在唐诗重意兴的基础上,发展出重理趣的宋诗。再至明清文人,在延续诗之情性的基础上,更重视感兴与创新,衍生出“性灵”说。由此可见,自先秦至两汉,乃至此后的历代文学演进历程中,“言志”“缘情”和“感兴”均以或隐或显的方式贯穿于文人创作中。不止在诗歌,也在词、曲、戏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又应境而生,发展出“比兴”“怨刺”“物感”等功能范畴,以及“意境”“意象”“风骨”等相关审美范畴。
基于此,《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学研究(英文)》在2024年围绕年度主线“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命题再阐释”策划系列专题。该刊以中国诗学“开山之纲领”的“言志”为主题推出第一期专题“言志篇”,其后接续“缘情篇”“感兴篇”两期专题。每期专题围绕当期主题,收录了诗、词、曲、话本、小说等各体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以系列专题的呈现形式系统性地向国际学界输送中国文学标识性概念,让世界更全面、立体地感知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学研究(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的全英文学术季刊。自2007年创刊以来,该刊秉持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宗旨,致力于突破语言壁垒,从国内核心期刊遴选并翻译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创建、有思想的成果,为中外学者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学术平台,深化人文思想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创刊至今,该刊获得各界支持和肯定,是国内唯一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ESCI和SCOPUS双收录的文学类英文学术期刊,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8年和2022年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外文刊入库期刊,入选“2019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目前,该刊已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全文上线,并被EBSCO、Humanities Abstracts等十余家国际数据库以摘要、链接、全文等形式收录。
(供稿:聂慧超 一审:戴佳运 二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