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明天出版社承办的多维视野下的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研讨会分论坛之一的“儿童文学出版、传播与接受”研讨会在济南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儿童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创作者、出版人及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时代儿童文学的出版、传播与接受等相关问题。
在第一组讨论的过程中,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慧敏教授分享了薛涛《砂粒与星尘》法译本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传递中国儿童文学魅力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倡以动态多元视角审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工作。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苏敏则通过田野研究,揭示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反应的重要性,提出要优化阅读指导策略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峥嵘介绍了民俗学家、书画家何大齐的独特创作,指出其作品回溯生命之旅,描绘了儿童的懵懂,为读者带来温暖与启迪。
随后,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兰芳与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欧阳予婧就原创图画书与民族文化传承展开了深入探讨。兰教授强调了中国元素在图画书创作中的不可或缺性,并探讨了原创图画书在选材、表达及现代性发展上的新路径。欧阳教授则指出,中国民间故事绘本市场需从复制型向嬗变型转变,以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张蓓(顽童姐姐)基于朱自强老师的“凝视”研究视角,探讨了绘本押韵翻译的价值与实践,展示了儿童绘本翻译中的音韵美。
青年研究生的学术风采也在本次研讨会上得到了展现。曲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王金、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刘孟淇和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郑羽君分别就原创图画书中的儿童自我认同建构、郑振铎对20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的贡献以及《聊斋志异》儿童化改编中的童年观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独到见解。
进入第二组讨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李长风提出,儿童文艺应满足儿童和童心未泯受众的审美需求,如丰子恺的绘画与散文、《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对作家创作新时代佳作及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卞秋华分享了《出油麻地记——曹文轩新小说创作散论》,指出曹文轩新小说系列呈现了走出“油麻地”的姿态,旨在用文学弥合与疗愈人类的精神创伤。
新世纪出版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负责人吴晓玲强调,新时代儿童文学需与时代同频,关注儿童生活,坚守儿童本位,并呼吁拓展题材、创新形式,为孩子提供优质精神食粮。长春市知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董雪则强调,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童心、童趣,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培养正确价值观。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马佳丽(香橼)分享了其多元身份下的文学创作与推广经验,强调共读体验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最后,曲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赵凤珠以莫言图画书《大风》为例,探讨了不同改编形式间的碰撞与对话,为图画书改编经典文学提供了参考。河南省漯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包广杰则通过对比中外儿童文学名著,探讨了这些作品对当代少年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交流盛会,不仅促进了儿童文学理论与学术交流,而且为解决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传播与接受面对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案。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儿童文学学者、专家、创作者、阅读推广人、教育工作者、出版机构等各界能够继续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的儿童提供更多优秀的阅读作品。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