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市井间的诗意成长——秦文君长篇新作《街市上的芭蕾》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01-08
收藏

1月7日下午,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秦文君长篇新作《街市上的芭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高洪波,郭义强,孙文科,张之路,朱自强,刘琼,李潘,李利芳,张莉,崔昕平,谈凤霞,王国平,陈香,冯臻等领导和专家与会。

微信图片_20250108142632.jpg

《街市上的芭蕾》是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创作的现实主义儿童小说,也是秦文君本人寻求自我突破的作品。作品以云南山区的一群彝族儿童学习芭蕾舞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书写当代少年儿童追求自身发展的渴望和顽强向上的精神面貌。作品描写了舞蹈艺术之美,展现了民族乡村之美,讴歌了成长向上之美。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街市上的芭蕾》是长少社精品出版的又一重要收获,是一部反映当代儿童追求理想的优秀现实主义儿童小说,真实励志,温暖感人。为了创作这部作品,秦文君多次奔赴云南,先后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线下实地采访等方式与当地儿童交流,并远赴云南少数民族自然村落进行实地采访,图书从立项到出版共耗时四年,作者三易其稿,倾注了大量心血。

中国作协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街市上的芭蕾》是一部特殊背景下的审美小说,也是秦文君一次成功的自我挑战。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认为,在《街市上的芭蕾》里,可以看到秦文君几十年的创作中始终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始终追求着美的意境表达。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孙文科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今时今日儿童成长的小说,作家的严谨精神值得钦佩。

《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表示,《街市上的芭蕾》是一部将少年成长主题与扶贫主题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它以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故事,反映了追求坚韧向上、追求美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

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著名评论家朱自强表示,在秦文君的作品中,《街市上的芭蕾》是独特的,它既写出了内容丰富的市井烟火气,又写出了市井艺术气。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街市上的芭蕾》采撷了高原上的诗意美好,秦文君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还原了西南边陲小镇的生活样貌,高原上的街市被她写得活色生香,既市井又诗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认为,《街市上的芭蕾》有着一种温暖的质感,书中的人与事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充满温情与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街市上的芭蕾》很轻盈、很诗意,它通过成功的视角转换,形成了对乡村孩子处境的深刻理解,让我们看到艺术是非常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街市上的芭蕾》容纳了开阔的时代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空间,女孩小云儿追求芭蕾梦想的故事,牵动并折射出的,是乡村的时代步履,是走出大山与回归大山的时代巨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表示,《街市上的芭蕾》仿佛是从云南土地中长出来的作品,小说大而不空、土而不俗、丰而不散、美而不飘。

《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表示,这部作品把握了时代的脉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读书报》编委陈香表示,《街市上的芭蕾》不仅书写山乡深处物质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将对山乡发展之变下的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表达了出来。

《儿童文学》主编冯臻表示,《街市上的芭蕾》通过“小云儿”们学芭蕾这一事件,表达山乡孩子藉由身体表达他们美的觉醒、美的启蒙、美的追求、美的呈现。

秦文君在谈及该书的创作时表示,《街市上的芭蕾》是其极为珍视的作品,创作这样一部纯粹的儿童小说是她多年来的文学追求。2020年底,她有感于“小云儿”的新闻报道,一听说一间猪肉铺里有孩子在自学芭蕾时,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油然而生,牵扯着她去探究、去投入。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活,她与当地孩子、老师、村民交朋友,参与当地小舞者的舞蹈排练;为了了解乡土云南的人情结构,她远赴当地的自然村落,参与当地村民的露天晚宴;为了书写市井烟火的街市风貌,她先后在云南砚山县、丘北县、建水县、元阳县、建川县等县市考察,下足了功夫。她全身心投入四年,想把作品写得更好一点儿,直到成稿时,篇幅一度超过14万字,又几经修改打磨,反复向当地人求证细节,才有了今天的《街市上的芭蕾》。

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担任学术主持。

(供稿:卢贵波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