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针》
作者:吴季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52.00元
将科幻小说几个字拆开,可以看到三个要素:“科”,指科学性;“幻”,指想象力;“小说”,指文学性。其中,“科”是基础,将其与文学作品区分;“幻”是灵魂,将其与科普作品区分;“小说”则带来阅读美感,将其与学术作品区分。好的科幻小说作者,应该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学素质,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好的科幻小说不多。《太空探针》是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而且很难得。
《太空探针》作者吴季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在很多太空项目中担任过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是位地地道道的老航天人。他来写太空题材,科学性自不待言。
读这本书,我觉得有两个“很少见”。第一,由真正的权威专家写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幻小说,在科幻史上很少见。这也是我说这本书挺难得的主要原因。第二,写作方式比较独特,比较少见。这种写作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亦真亦幻。这也是我阅读此书最强烈的感觉。无论在高原上建设一个高达15千米的太空探针,还是接收到地外文明发来的信号,都是典型的科幻内容。可是,阅读时完全没有“幻”的感觉。
很多科幻小说,随便翻几页就知道在神游,甚至在信口开河。而吴季的科幻作品,无论翻到哪页,都会觉得是在看纪实文学,连地名和机构都是真实存在的。由于过于逼真,会觉得就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形成这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所体现的缜密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有多学科的硬核知识和科学数据作为坚实支撑。同时,面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思路,作者也都体现了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其次,是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科学语言,而且不生硬,不枯燥。科学语言是宇宙的通用语言,人类能看懂的科学表达,外星生命应该也懂。“先驱者号”空间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左上角刻着氢原子的内自旋跃迁图像,因为氢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在吴季这本书里,天狼星c发来的信息是314,一般人都能联想到这是圆周率。这样看起来,看来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思路挺一致的。
让思绪自由飞翔,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幻作品翱翔的翅膀。在《太空探针》的字里行间,能看到想象力在悠然飞翔。在通过太空探针寻找类地行星、接受神秘信号的过程中,有人物,有剧情,还有许多精采细节,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力作为引擎。
在常见的的文学作品中,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被脸谱化,就是几间实验室和一堆数据,生活则乏善可陈。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其实天地间最精彩的故事,大多是科学讲出来的。《太空探针》的语言风格看似平稳内敛,其实属于那种表面云淡风轻、水下暗潮汹涌的类型。把握这种风格需要底蕴。书中人物形象设计也挺有个性和特点,具有张力。有些细节挺有趣。书中刘萍萍和米凯最后成为恋人,但通篇基本不着笔墨,只是在吃烤串时,米凯递了一串给萍萍。看到结尾中两人携手而来时,我不禁莞尔一笑。
随着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站在太空旅行时代的入口处。我还记得,吴季的科普书《太空旅游》封面印着一行话,“在太空移民之前,首先应该是太空旅游,因为它更可行,甚至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而《太空探针》里的故事,是从2035年2月10日开始的。在用光年作为度量单位的世界,这也是触手可及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
(一审:焦翊 二审:王双双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