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11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方在庆,《爱因斯坦的战争》译者、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孙天,在北京中信书店合生汇店围绕着“爱因斯坦如何征服全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对谈,解读这段跨越战争与偏见的科学传奇,共话科学的力量与人性的温度。活动由《爱因斯坦的战争》编辑陶泽慧主持。
人人都知道相对论,却鲜有人知道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穿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和民族主义的隔阂,结合了两位敌对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共同推动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理论。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陶泽慧、方在庆、孙天
伟大的理论离不开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20世纪有三大重要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在这三个理论中,爱因斯坦一人则提出了两个半理论。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取代他。”方在庆说。方在庆是国内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也是科学哲学史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介绍道,广义相对论被称赞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被广泛接受却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方程,指出光线会因引力而弯曲。但这一结论在缺少实验验证的情况下,注定难以被广泛接受。彼时的德国学术界已被整个国际学术界孤立,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也被视作德国科学家,一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封锁和敌视。远在英国的亚瑟·爱丁顿关注到相对论后,迅速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于1919年亲自前往普林西比岛进行日全食观测,最终用观测数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言。方在庆指出,正是爱丁顿的努力,让广义相对论进入了世人的视野,也让爱因斯坦从物理学界的名人进一步成为了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孙天认为,爱因斯坦的经历告诉人们,理论并不是在创立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不止是个人的成就,也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与努力。
方在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方在庆认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之间鲜为人知的合作,这段戏剧化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爱丁顿与爱因斯坦素未谋面,却不顾战时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和科学群体决裂,替敌对国科学家的理论奔走验证。为了进行日全食观测,爱丁顿面临着筹措经费、运送沉重仪器、克服天气影响等种种困难,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成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在分裂的时代共同书写一场科学的胜利,让人感受到人性之光永恒闪耀。书中还描写了战争中的科学界群像,展示了被时代裹挟之下的科学家们不同的挣扎与抉择。
身为和平主义者的爱因斯坦,却在进行着自己的“战争”
爱因斯坦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该书却为何以“爱因斯坦的战争”为题?在孙天看来,“战争”一词有两方面的意涵。一是指爱因斯坦如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即使身为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会面临物资短缺,也需要靠朋友寄食物来接济,他仍然克服困难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为捍卫理论而进行的“战争”。面临学界的质疑、阵营的撕裂,爱因斯坦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坚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要的时代背景,正是由于战争和民族主义,相对论的传播与验证才遭遇到巨大阻碍,也正因如此,爱因斯坦与爱丁顿的合作才显得尤为可贵。
孙天,译者,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常言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从爱因斯坦和爱丁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科学与更广阔世界之间的关联,包括它与政治、宗教、文化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孙天认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像同时代许多德国科学家一样被民族主义裹挟,就会无法专注于科研,无法取得伟大的理论成就。而爱丁顿如果不能摒弃偏见,就不会对敌国理论予以重视。方在庆指出,在战争的环境下,国际间的正常交流已不可能,敌对情绪可以抹掉所有的良知和理性,很多有名的科学家都被民族主义冲昏了头脑,发表了如今看来可笑的言论。但爱因斯坦和爱丁顿证明,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总有一些灵魂比仇恨与偏见看得更远。
正如《爱因斯坦的战争》的作者斯坦利说:“我们如何看待科学、如何将科学与生活的其他组成部分相关联,都会令科学研究的展开发生变化。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我们对于科学要实现怎样的价值和目标,都需要做出抉择。”爱因斯坦已经做出了他的抉择,他与爱丁顿共同谱写了一部关于科学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战胜偏见和民族主义的史诗,以及一首对当代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赞歌。
图书简介
《爱因斯坦的战争:相对论如何征服世界》[美国]马修·斯坦利著 孙天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10月版/88.00元/ISBN:9787575300711
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史作品,既展示了相对论征服世界的历史,也呈现了充满隔阂和敌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身处敌对国的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如何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使得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理论。马修·斯坦利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科学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战胜偏见和民族主义的史诗,也是对当代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赞歌。
(初审:戴佳运,复审:张中江,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