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力量”遇上科幻:黄子真《云梦》的科幻叙事
2025-01-20
收藏

1月18日下午,青年作家黄子真《云梦》新书发布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知识出版社、南山区作家协会、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的指导。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专家学者以及青少年读者的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合影.jpg

《云梦》新书在深发布,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王晋康,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作家、文学教授南翔,文学博士、原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沈金浩,科幻评论家、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理事兼首席研究员、“晨星杯”中国原创科幻大赛主席三丰,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南山区作协主席曾滔,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学少部部长林芳,深圳市文联创研部主任梁超,深圳市作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视效导演、《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力特效团队负责人聂华军,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博,福田区教科院副院长李敏,福田区教科院大阅读研究所所长余云德,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副校长吴平波,《云梦》作者黄子真,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出席活动,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视频参会。活动由广东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国宾主持。

马国宾首先介绍了《云梦》的作者黄子真,这位深圳本地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作家,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2024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读硕士生,还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她的新作《云梦》获得了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优秀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和福田区教科院打造的“致青春·中国青少年成长书系”中的佳作代表。

接着,王晋康、王国猛、张京涛和黄子真共同为新书《云梦》揭幕,一场对《云梦》的深度解读与探讨就此拉开帷幕。

专家解读《云梦》,剖析作品独特魅力

王晋康对《云梦》的故事设定和情节构思给予高度评价,“子真的文学天赋极高,应该说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了,因为这并不是她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但这是她的科幻首秀,能发挥出这样的水准,这样的才华和创造力实在是令人赞叹。在我看来,《云梦》有着科幻作家应该具备的严谨的构思和设定,同时还具有年轻作家的灵气和朝气。小说的语言跳脱灵动,妙语连珠,将科幻思维和青春体验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大胆、很有特色的尝试,值得肯定和鼓励。书中比如还有‘时空剪辑’这样的技术设定也非常新颖有趣。这部由00后女性科幻新秀亮出来的科幻力作,这部颇具看点与深度的作品,肯定会赢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我也希望黄子真这位中国科幻的后起之秀快速从新星成长为恒星,用天赋和勤奋,带着新时代青年的奇思妙想,为中国文坛多贡献几部好的作品。”

王国猛介绍了深圳在青少年文学和艺术培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他见证了黄子真文学之路的成长,他认为黄子真的第一本书《红楼造梦局》是把传统现代化,而这本《云梦》是把现代未来化。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具备志深、情长、襟阔、思奇、格高等特质,黄子真已经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特质,或者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基础,期待黄子真有更广阔的未来。最后,他引用元朝刘因的诗句“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寄望于广大青少年,希望他们能成为真正的“出群雄”。

南翔.jpg

南翔分享了他对《云梦》的阅读感受。他认为,子真的作品别具一格,从故事、布局到语言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说起子真的创作产出,他用“太猛了”加以形容,他了解到子真不仅创作表现突出,她的兴趣也很广泛,在播主、中国舞、街舞、说唱表演等领域都有斩获,感慨一个人要葆有奋发的激情,充沛的精力,才能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他认为,深圳的科幻创作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尤其是00前后的科幻作家崛起,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文学后备力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他寄语年轻的作者:“第一,多读长者的传记,长辈们的生活厚度以及起伏更大,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第二,走向“田野”,走向民间,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生活采集,籍此丰富自己的认知,这样青年文学作者的翅膀会鼓荡得更为有力。”

沈金浩对黄子真的才华和爆发力感到震惊,对黄子真的奋发努力精神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科幻不仅要能幻,还得懂科。黄子真的科幻小说里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她本科读的是中文系,但她非常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不断开拓,知识很广博。”他表示对黄子真的未来发展十分看好,成就需要天才加勤奋、理想加行动,黄子真这些方面都不缺。同时黄子真的表现更加坚定了他对人才培养的看法,要支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兴趣、有特长的领域发展。他还结合黄子真的第一部著作《红楼造梦局》说:“林黛玉的罥烟眉和含情目,我看黄子真都有。希望子真继续‘心较比干多一窍’,但不要出现‘病如西子胜三分’,奋发努力的同时要劳逸结合,以便在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三丰.jpg

三丰关注到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市场中,YA科幻存在空缺,而《云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YA,young adult,可以翻译成青春期、青年、更年轻一点的成年人。从《三体》获奖以来,从《流浪地球》影视化以来科幻就有了一定的热度,但是我观察两头比较热,一头是少儿科幻,一头是成人科幻,我非常高兴看到《云梦》这样的作品有填补空白的作用。YA科幻、YA幻想在欧盟的图书界是非常有影响力和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国内其实是缺乏的,我也非常高兴《云梦》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认为科幻加青春是非常有市场的做法,“我相信对于青春文学的作者而言,他们试图既感受到青春,又把自己对于青春的感受描述出来,我觉得《云梦》做得非常成功。”关于《云梦》的特色,他谈到:“第一,这部书当中的科幻设定和整个世界观的建构非常具有青春和时尚色彩。第二,青春小说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成长,在故事当中,主角从入校学习到进入目标的梦境中,想办法破梦、唤醒目标,最后拯救世界,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年轻主角承担责任的成长经历,这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精彩。”

张京涛认为《云梦》正是出版社积极发掘并推广的优秀作品。他认可吴岩教授在本书序言所说的:“在科幻文学领域,我们正需要这种把科幻思维跟青春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全新道路。今天,在走向全新时代的中国,在深谋远虑或充满童稚的两极科幻中间,青春科幻的缺乏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作为女性作者,黄子真也体现了当前女性作家在科幻领域越来越有参与感的事实。”同时他表示,一直以来,黄子真勤于学习、勇于尝试、多方面发展,是出版社寄予厚望的新锐作家。

陈楸帆认为科幻作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重要思想实验装置,它起到了非常强大的驱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引擎”的核心作用。黄子真作为深圳本土青年作家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感,而《云梦》的诞生也并非偶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是科技制度与文化创新的桥头堡、试验田。在百年未遇的历史大变局到来之际,他相信深圳必然肩负起更伟大的向前看、向外探索的历史使命。就像他为本书撰写的推荐语中提到的那样:“《云梦》故事规模宏大,通过不同的虚拟意识空间,把天文、历史、赛朋、游戏、废土、星际等等元素组合,碰撞出吸引人的火花。”

李敏在发言中提到黄子真还是高中学子时,就参加了深圳市教育局教科院推进的中小学生探究性课题的项目,她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林黛玉性格造成她命运悲剧进行了深度地思考和挖掘,最后写出了第一本著作《红楼造梦局》。今天她已经从当年的青涩高中生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锐青年作家,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就像作品的名字一样,他在寄语中说道:“我在这里祝贺黄子真心中的那个‘梦’能够继续开花,继续成长,能够在她自己梦想的征途上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他表示,深圳福田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推动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项目,为深圳乃至全国青少年的科幻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平台。

聂华军带领的团队一直深耕于电影视效,代表作有《哪吒》《长津湖》《美人鱼》等等院线电影,他从视觉角度高度评价了《云梦》:“我们读其实是偏向画面视角,我们从她的文字里面看到特别强的画面感。在那个虚拟天地里,梦想和危机是并存的,能随心地实现愿望,但面临系统崩溃、脑死亡风险,这样的矛盾冲突对于我们做影视作品的来说是很好的蓝图和底座。深入探究《云梦》是一个宝藏,它的科幻设定逻辑很严谨,从人机互联的基础构架到虚拟空间如何运转,再到造梦案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破解谜团的方法,层层推进,给影视化改编打了很好的根基。书中的细节描写很细微,人物踏入虚拟世界以后身体和心理细微的变化、虚拟场景的光影变化这些都展现得很清楚,这对于我们做视效导演这一行的来说是特别理想的创作指南。”谈到当下的影视市场,他认为观众审美越来越高,大家喜欢视觉效果,又喜欢烧脑推理,《云梦》二者都有,展望未来,《云梦》影视的改编潜力是巨大的,同时他对黄子真提出的“国幻”概念予以认可,“我当然很期盼跟00后女作家黄子真能够深度合作。随着《哪吒》《流浪地球》这样的爆款出现,国漫崛起,“国幻”也在迈入一个新的高度。”

袁博表示,如今很多国内正流行的穿越作品更倾向于把读者视角投向到古代,就成了古装戏,不妨看一看黄子真这部作品,把我们的视角带到未来的时代。袁博强调,《云梦》很好地阐述了未来大学有可能是怎样的,他建议感觉自己校园生活有点单调的大学生朋友们读一读《云梦》这部作品,“可能中学生读者朋友们已经阅读了不少校园题材幻想文学作品,比如《斗罗大陆》《龙族》等等,但是这些作品属于奇幻作品,而不是科幻作品。从黄子真的作品设定里,其对于未来科技趋势和校园环境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早看到未来的校园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作品中描述的校园生活与现实有所不同,学制、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对未来大学设计模式的想象,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并对应对未来做好心理准备。”

吴平波.jpg

吴平波提到,黄子真在高中时期就展现出了文学创作的突出才华。实验学校以人格健全、学业进步、特长明显、和谐发展作为育人目标,黄子真同学就是实验毕业生形象的生动写照。他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慧眼识珠,当黄子真在高中校园的时候就挖掘出她这个文学新苗。最后,吴平波祝贺《云梦》这部重磅科幻作品的问世,并借用书名《云梦》祝愿所有关心和支持实验学校发展的朋友们“云帆远航,追梦不止”。

作者分享心路,畅谈创作灵感源泉

作为《云梦》的作者,黄子真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灵感来源。她提到:“从文学跨专业到主持,我的人生从来不受限,而创作也是。从第一本书《红楼造梦局》到第一本长篇小说《云梦》,从古典文学的研读,到科幻文学的创作,这一切的发生自然得像水溶于水。在进行科幻创作探索时,我希望以神话典故与科幻元素的融合,为明日之旅染上东方色彩。《云梦》写的是意识空间题材,所以书中我引用了诸如‘庄周化蝶’等中国古典神话,不敢说探索科幻与文化结合的多元模式,但在我的想法里,让科幻文学这个属于全人类的文学,蒙上东方文化色彩,是我在进行科幻创作时应有所作为的事情。我接下来的创作方向也会是一种‘东方科幻’。”去年六月,黄子真提出了“国幻”概念,她希望未来几年“国幻”可以成为一个全民热词,活跃在大家的视野里。

关于《云梦》的故事和人物创作,她说道:“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着完整饱满的命运线及各自鲜明的身份标识、时代特征、立场观点,最终汇集于恢弘大气的故事主线,暗藏玄机的伏笔和总是出人意料的反转穿插其中。让故事兼具浓墨重彩的感情与惊心动魄的剧情,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独有的青春科幻视角,是我所愿望的。”

互动环节精彩纷呈,黄子真智慧答问

在读者互动环节中,黄子真回答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问。针对“在繁重的生活中怎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幻想”这一问题,她回答道:“其实我非常理解你说的生活总是疲惫的,对我而言文字恰恰是我疲惫生活中的那点甜。我能感受到你的这种感性和敏锐,你不妨试着把文字作为你疲惫生活中的那一点支柱和依靠。我平时也会有感到压力和失落的时候,每当这时我就会打开备忘录写下一段文字,我觉得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窗口,是一种情绪的疗养。如果你能够把生活的不如意寄托在文字上,说不定就是很好的情真意切的表达。”关于“如何将科幻和中国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黄子真提到:“我觉得中国文学本身就有很肥沃的科幻土壤。就拿《流浪地球》来说,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当末日来临的那一天,西方文明的做法可能是建诺亚方舟,而我们中国人是带着自己的家园去流浪,这其中的内核不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吗?所以我说这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有机结合的条件,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灵活地联系。”

微信图片_20250120133906.jpg

面对被提问“我写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想问您是怎么坚持的,有没有过产生放弃写作的想法”,黄子真回答:“这就不得不为我下一部要发布的作品打个广告了,叫《星光洒落的那个地方》,它是航天题材,对我而言非常难。而且,我也是一个挺懒的人,我在创作过程中屡次崩溃,至于你说有没有想过要放弃的时刻,当然有,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为什么最后还是把这本书写出来,而且我现在非常喜欢它,是因为我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件事多么有意义,可能它不是一定吸引人,但是它非常值得被写,所以我一定要做。我希望你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找到一个非写不可的理由,然后再去创作,我相信它会让你坚持下去。希望有机会把这本书送给你。”

有读者提问“写小说是先写完整的提纲、人物介绍,还是不设定这么具体、让它自由发展”,黄子真分享道:“可能从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来讲,我是喜欢把整个故事的大纲、人物形象理清楚再动笔的,但是你刚刚说的这个情况,其实在你定好所有之后还会遇到,而这可能恰恰是最佳的情况,说明你笔下的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在生活。很多时候我定好了A来写,但是写完之后发现写成了B。一开始我很苦恼,觉得完全不是我想要的,但是后来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可能是我笔下的世界真的动了起来、笔下的人真的活了起来。如果有一天你写的人物告诉你,他接下来要说什么话、他想成为什么人,那你就成了啊,这个人物就是他自己了。所以我觉得你的问题并不冲突,你大可以对它有一个设定,但是这也不会影响人物的自由生长。先动笔,是最重要的。”

黄子真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和热情,她鼓励学生们将文字作为生活的支柱和依靠,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微信图片_20250120133802.jpg

《云梦》新书发布会在火热的签售环节中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黄子真在科幻文学领域的才华和成就,也为深圳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专家学者的致辞和分享,观众对科幻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黄子真的《云梦》作为一部融合了科幻与青春元素的作品,不仅为青少年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黄子真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