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陈源斌:《世事家常》,向传统致敬
穆宏志 | 2025-01-22
收藏

日前,中国版协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与电影《秋菊打官司》(获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原著作者、电视剧《幸福到万家》(获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著作者、被《中国作家》评为“20年最有影响的作家”、《世事家常》作者陈源斌就济南出版社新书《世事家常》进行对谈。

聂震宁:《世事家常》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内容丰厚,叙述时间长达60多年,涉及四代人、几十位人物,表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作者采用白描式写作,故事悬念迭出,使得作品非常好看、耐读。编辑跟我说,她读出了当代《红楼梦》的味道。我想到的是现代作家汪曾祺,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施耐庵,都善用白描。平白如话,别具魅力,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夫。源斌的《秋菊打官司》原著《万家诉讼》,同样是白描式写作。既受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熏陶,又采撷于生活,生活化,口语化。

陈源斌:我家乡天长,跟汪曾祺先生家乡高邮,曾合并为“天高县”,属于维扬地域。南到扬州,东到兴化“里下河”,北到淮安,都是水乡。从小读《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对施耐庵先生《水浒传》情有独钟。我有个中篇《天惊维扬》,创作谈叫《十年一觉扬州梦》。三峡笔会遇到评论家王干(兴化人,曾在高邮工作),他跟我交谈,马上明白了:我俩的口音相同。“讨个说法”收进《现代汉语词典》,其实就是家乡生活用语。《世事家常》的“凡事都有个道理”,也出自生活。

聂震宁:叙事方式很独异。用对话推动故事,形成叙事上的凝滞,同时将跌宕情节隐藏在背后;碰撞出一种奇特的阅读快感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如果采用轻车熟路的叙事手法,配上跌宕情节,会怎么样呢?珍贵食材毁于庸常烹饪,无味快餐而已。有人曾以为《万家诉讼》没有故事,张艺谋拍成故事片,荣获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世事家常》的故事太跌宕,情节太曲折,所以用对话推动,造成叙事上的凝滞,来消解戏剧化太强的成份。

陈源斌:当初确实有人认为,《万家诉讼》缺少拍电影的故事原素。我说,故事其实隐藏在生活画面的背后。张艺谋很认同,不惜经济损失,临时替换名家力作《一地鸡毛》。《世事家常》故事则隐藏在凝滞叙事的背后。小说和影视不一样。小说要化解故事,影视要强化故事。《世事家常》有三个跌宕情节,如果拎出来,齐头并进,会环环相扣,悬念不断,拍成一部很抢眼的影视剧。

聂震宁:人物塑造得自然、贴切,很鲜活。主人公何寿天经历丰富,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内在有丘壑、有波涛。何寿天母亲临终前,对病中照顾她的人,无一遗漏,都作了安排交待。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何家第三代也了不起,面对亲戚为了拆迁占便宜,何寿天儿子表现得很豁达,很大度。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好,很阳光,很正面。

陈源斌:写这些人物时,我让他们贴着地气,贴近现实,贴紧生活。一切顺其自然,不人为拔高,不故意高大尚。都是凡夫俗子,也都是铿锵人物。书中古石桥栏干土地庙有一幅对联:“非赤子不闻世事,是真佛只说家常。”世事就是家常,家常亦是世事。

聂震宁:这部作品的内容涉猎深广,提供了一幅辽阔的社会画面。除了维扬地域,还覆盖江浙沪,冒着热腾腾的烟火气。何老太太临终前讲出惊天秘密、法庭上的斗智斗勇、何寿地出其不意的升迁、亲生母亲突降认亲等细节,真实的生活矛盾轮番上演,逼真的情感冲突接二连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此激烈碰撞的生活细节描写,均藏在家常叙事里,可见作者笔力之深厚。源斌担任过兼职律师、市委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这些独特经历,让作品更丰厚、更真实、更有力度。

陈源斌:我的想法,就是要倾尽个人全部生活积累,写一部厚重的、至少自己满意的书。我们这个年龄的作家,写作技巧上曾经花样翻新,各种写法都体验过。到了晚年,去雕饰,弃奇巧,返朴归真。震宁兄刚出版的长篇力作《书生行》,反响热烈,原因也是回归真实,回归生活。我们最想做的,是抬手碰额,向生活,向现实,向传统,致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