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皮皮最新亲情散文集出版:人生玄妙,亲情温虐
2025-02-19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作家皮皮最新亲情散文集《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下称“拉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皮皮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炙手可热,她的《所谓先生》《比如女人》《不想长大》《危险的日常生活》《全世界都8岁》广受好评。

亲人,因缘而聚,缘尽而散,共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在共同时空下,相同屋檐下,同一饭桌前的相守。世间有多少亲人,就有多少纠缠着误解的爱;误解有多深,顿悟就有多痛……散文集《拉手》是一本写母亲、父亲、舅舅的书,更是写生与死、爱与恨的书,是作者写给故去亲人和往日自己的情书,也是写给每一个正在面对衰老、面对分别的红尘路人。

image.png 

理解亲人,就是理解生命、理解自己。拉着亲爱之人的手,沿着时光长河漫游。那些我们没说出口的爱,都变成了在荒凉世界孤身活下去的勇气,等待春风如约而至……

《拉手》真实记录作家与妈妈、爸爸、舅舅告别的历程。其中有对父母冷峻的观察,对婚姻细腻的体悟,更有对父母与子女缘分一场的深刻理解和痛切反思。在真诚又略带幽默的行文中,作家力图拓展亲情散文的写作维度,不局限于对情意的讴歌和赞颂,更想把父母、舅舅作为平等的生命个体,拉开情感距离去打量,去体谅、去理解、去悲悯。 作者的文字真挚动人,充满了面对自我与生命的坦诚,可谓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在书中,作者皮皮回顾了自己与父母从“对抗”走向“接纳”、从“告别”走向“重逢”的心灵旅程。在他们离开后,“我”发现自己对父母最应做到的只有一件事——陪伴。这种理解横跨生死的界河。皮皮感慨道:“他们与我的死别,发生在他们躯体死亡之前。” 

皮皮的妈妈有电影《好东西》中“梦中情妈”的气质,是一个坚强、幽默、宽容的东北女性。她的个性自由,她的勇于结束自己的婚姻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得益于母亲的这些特点,因此,她在追忆母亲时,无数次吟唱着“哦,妈妈”的旋律,也无数次展现出两个女人超出母女关系的惺惺相惜。皮皮说:“我不了解母亲。母亲了解我。”“我对母亲的理解,用了她的一生。”

父亲的形象则是失意的、倔强的,在人生的尽头仍然保持着抵抗与怀疑的姿态。在父亲的生命尾声,皮皮才读懂了他的孤独,心中充满了与父亲“擦肩而过”的惭愧。

在书中,作者不仅重新理解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重新理解了父母之间的关系。皮皮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父母:母亲如花,父亲如花土,父亲的存在让母亲的生命盛放。父亲和母亲在多年婚姻中形成的关系模式,似乎是很多家庭的模式,又似乎只此一个。世上所有的婚姻或许都是如此,爱有多深,恨就有多烈。陪伴有多久,厌憎就有多长。反之亦然。相濡以沫和一地鸡毛,从来都相伴相生、褒贬难断。

告别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皮皮也在书中写了舅舅,还原了他鲜活的剪影,一个此生未完成的“失败者”,或者屡战屡败的不服输者。死亡,催着活着的人重新理解他的人生,文学,得以让他漫长生涯的点滴碎片拼贴在一起,成为所有小人物曾经在世间存在的证据。人毕竟不是尘埃,生命毕竟曾飞鸿踏雪泥。“活着,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亲情散文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生命哲学。皮皮也触达了这一点——在必死的结局面前,生命如何面对活着的过程,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如何打捞自己的价值?最终又如何面对孤身独行的恐惧与寂寥?

“一个真正的死,应该是一个好的结束。一个好的结束,也许还会带来一个好的开始。”

亲人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但离开不是永别,而是重逢的开始。在行文至尾声处,皮皮对生与死的理解变得更加坦然。 “我仍站在时间中,你走出了时间。”离去的人们只是站在了时间之外,故人们就站在金黄的麦地里,站在山与海的尽头,遥遥向我们挥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亲人离去似寒冬凛冽,然而,春天终究会重临人间……

 (一审:张聪聪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