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一场聚焦“戏剧育人”的教育盛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举行,活动以“以美培元 戏剧育人”为主题,举办十二年一体化戏剧课程建设现场会,吸引了教育界权威专家、戏剧名导、师生代表及30余家主流媒体齐聚一堂。会上,育新学校展示了多部学生原创剧目和屡获各级各类的奖项的丰硕成果,更以“三级课程体系”“集团化资源共生”等创新实践,为“双减”时代的美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局:从“学科割裂”到“全息育人”,三级课程体系领跑全国。作为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海淀区素质教育标杆校,育新学校深耕戏剧教育十余年,构建了全国首个贯穿小学至高中十二年的“全息浸润·多元生长”戏剧课程体系,覆盖全校1.2万余名学生。融创基础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语文课变身“读者剧场”,历史课上演“论坛剧场”,学生在课本剧中演绎科举制度的荒诞,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文明交融。延展生长课程8大戏剧社团矩阵涵盖音乐剧、英文戏剧、肢体戏剧等方向,学生自编自导的沉浸式短剧《今昔照相馆》登陆中国国家话剧院,用民国市井风情对话现代教育焦虑。探界领航课程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共建“博物馆大剧院课程”,艺术特长生深度研究北京地域文化,将经典名著转化为跨学科戏剧项目。“戏剧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必修课。”校长陈国荣在发言中强调。数据显示,该校戏剧课程学生参与率达100%,超过60%的学生通过戏剧活动提升了表达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共生:九校区联动、社会资源赋能,打造美育“生态圈”。面对集团化办学中“资源分散”“学段断层”的挑战,育新学校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一是资源统整,建立九校区“学科戏剧资源库”,实现教案、剧目、评价工具实时共享,仅2023年就更新戏剧教学案例200余个。二是社会赋能。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青少年戏剧创客营”,引入百老汇音乐剧工作坊,实现“校园创作-剧场展演-社会反馈”闭环。三是师资升级:邀请国家话剧院导演、北师大戏剧教育专家驻校指导,教师团队开发出《教育戏剧赋能整本书阅读》等10项市级重点课题,相关成果被纳入海淀区教师培训教材。该校副校长付胜利透露:“我们正在开发VR剧场和剧本AI共创系统,未来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敦煌壁画演绎历史故事。”
学术支撑:戏剧如何重塑教育的DNA?该校副校长、学校戏剧课程负责人李雪如从理论层面解读育新实践:“戏剧教育是‘灵魂的体操’,它通过四大维度重构学习生态:情境代入让知识‘活’起来,角色体验让价值观‘立’起来,集体创作让团队‘凝’起来,创新表达让思维‘飞’起来。”以爆款课程《一儒一世界》为例,学生通过重演科举制度困境,结合现代“内卷化焦虑”展开辩论,在角色答辩中完成对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深度思考。“这种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思想的火种。”李雪如评价道。
据统计,育新学子近三年累计走进专业剧场演出20余次,5部剧目被纳入“优秀校园戏剧巡演”名录。
(一审:伊璐,二审:王双双,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