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30日,由首创郎园与新京报书评周刊联袂打造的“当书脊隆起山脉——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在北京郎园Vintage开幕。这不仅仅是一场图书展销会,更是一场以书籍为纽带的文化盛宴,一次与春天相约的阅读狂欢。如果说图书展示是市集的躯体,那么沙龙活动就是本次图书市集的灵魂。本届市集精心策划多场沙龙,每一场都是思想的盛宴。3月30日下午举办的电影美术大师叶锦添的沙龙备受期待——这位曾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艺术家,以“从新东方主义到神话美学 2024-2025年我的创作与思考”为题,分享他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也与众多读者共同进行了一场“神话vs现实、美学vs人生”的对谈。
此次沙龙主题聚焦叶锦添三部著作——《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奔向无限透明的蓝》《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深入探讨其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再生。
从电影《卧虎藏龙》到舞台剧《倾城之恋》,叶锦添始终以“新东方主义”打破时空桎梏,在《叶锦添自传》中袒露几十载创作心路,在《叶锦添的创意美学》中全面展示了叶锦添的创作理念、美学感悟、美学实践、审美养成等,提供一种无限可能的阅读体验,而电影《封神三部曲》则借神话重述东方美学密码。
他以织物、光影、符号为媒介,在虚实交叠中构建充满哲思的诗意世界,既扎根于古典文脉,又赋予其先锋形态。这场对话揭示了叶锦添如何以全球化视野激活传统基因,在当代艺术疆域开辟出一条通向永恒的东方路径。
在北京的春天,遇见叶锦添,以及他的“封神”时刻。
关于神话,叶锦添认为神话是超越时间的,我们与古代的人其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而“讲述神话”的人,则“有太多种说法”,“因为创作者不同而有不同的作品”,所以,“里面有很多东西没有搞清楚,也不可能搞清楚”。
叶锦添的“神话观”与他的“艺术观”是一以贯之的。即,他一直以来都认为,艺术是“不可知的”“不确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话这种建构在古代人的生活与想象中的“作品”,在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来到我们面前之后,自然也更加“不可能搞清楚”。于是,神话反而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最终,每个创作者都有每个创作者专属的作品。
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性表达。叶锦添向读者展示了,他如何跟着团队实地考察众多文化古迹,他如何跟团队一起制作每个服装和道具。从一根丝、一条线,到一根梁、一条柱,从一把武器、一件法宝,到一座仙山、一座宫殿,叶锦添几乎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功底以及极其专注的责任心和职业态度。
现场有读者问到了关于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美术创作问题,叶锦添则以“昆仑山”做案例,说:“昆仑山的设计是为了表达它是人间的镜像,它倒映着人间,它从视觉层面颠覆了传统。”他认为:“这个东西能呈现出来,就是整个中国神话电影里的一种创新。”
活动现场分享的图书《封神:东方美学笔记》作为叶锦添最新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著作,收录了海量的创作草图、概念设定,更融入作者多年来沉淀的美学理论、哲学观念,以及他对艺术和东方文化的独到见解。
叶锦添的美学观和美学创作并非只体现在《封神:东方美学笔记》中,从他另外一本书《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奔向无限透明的蓝》中,可以更多地窥见他的创作和观念,这是他大半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的合集。无论是做艺术指导还是服装造型设计,抑或是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一个写作者,叶锦添都是一边专心致志,一边神游八荒,在这种矛盾且统一的状态中,他才能达到他想达到的境界——既要做到极致,又要找到足够多的可能性。
另一本书《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则“解释”了他何以形成这样的美学观,他何以取得如今的成就和地位。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做过的事、交往的人,可以看到他与人的交集,与事的互动,由此可以真正地看到,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是通过什么来成就自己的。如今,他是时代顶尖的艺术大师,也是永远游走在探索与突破之路上的求学者,他一直对世界多样性保持开放、好奇,一直在融合与创造的路上。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