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红楼梦>家教古今谈》新书首发式在广东珠江公园湾区书屋温情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妇女出版社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携手主办,广州珠江公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协办。
《<红楼梦>家教古今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作者分别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陈菊芬教授、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该书凝聚着两位作者深耕《红楼梦》研究多年的心血。
首发式作为“书香羊城”重点阅读活动,以“从‘红楼’品‘家教’”为主题,聚焦一个跨越300余年、却依旧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如何从《红楼梦》这部文学瑰宝中挖掘并传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智慧?又如何借其为当代家庭教育困境破局?
活动当天,除两位作者外,中国妇女出版社社长李凯声,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冉去疾,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红楼梦研究专家甄道元教授等多位红学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共同见证新书首发,展开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对话之旅。
李凯声在致辞中表示,《<红楼梦>家教古今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精准对接现代家庭教育需求的创新之作。冉去疾则期待,在家庭教育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共读经典《红楼梦》,挖掘其中的家教元素并应用于生活,对促进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都意义非凡。
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教对话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的前途命运,从来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这是跨越时空的家庭教育对话之书,也是开启家庭教育平衡之道的智慧之书。”活动现场,作者之一、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介绍,《<红楼梦>家教古今谈》是一本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范本、系统地总结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之书,全书通过“正反的对比性手法”,既总结了经验、又揭示了教训,向人们展现出不同教育模式的后果。
顾作义直言,当代家庭教育存在“三大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规顺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失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滋养的失衡。他进一步指出,《红楼梦》这面古老的“镜子”也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三道“良方”:家长们只有把握好放飞而不放纵的“风筝哲学”、授人以渔的“渔翁哲学”、疏堵结合的“治水哲学”,才能培养出健康和快乐成长的孩子。
作者之一、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陈菊芬也对著作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她认为,我国的历史文化流传五千年绵延不断,以家庭为纽带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家文化”是其根源之一。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她分别从家风的“好”与“坏”、家长的“优”与“劣”、隔代教育的“贤”与“愚”等方面对红楼人物进行点评。
真诚沟通、共同成长、顺应自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观摩省察、宽严相济、以身作则、表扬鼓励、适度奖惩……陈菊芬也为各位家长开出十条新时代教子方法。“让孩子成长、成人、成才,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才智慧美,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标准。”她总结道。
好家风传承也要“仪式感”
活动现场,湾区书屋里,多位红学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围坐一堂,围绕合格家长、隔代教育、孩子们心理与生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父亲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能走多远。”作为思考个人人生命运、家庭兴衰、人类兴亡的经典,《红楼梦》里也不乏家教正反两面的例子。无论在贤母李纨或“狼爸”贾政身上,都不难看到当代家长的影子。
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红楼梦研究专家甄道元教授坦言,不少老一辈家长与贾政相似,依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虽然今天体罚已不多见,但流行的否定式、打压式的教育,同样容易培养出缺乏主见的孩子,这也是导致贾宝玉性格“空心病”的根源。
甄道元同时指出,家长要相信孩子是有弹性的,家庭教育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潜力。“贾宝玉或许不适合开公司,但他可能适合当艺术家。能够充分挖掘孩子潜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他补充道。
青春期的烦恼不但困扰着红楼世界里的少男少女,也是现实生活中里让无数家长头疼的难题。广州市南国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任老师毋慧荣认为,当下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具有迫切性,“青春期爱情萌动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明确‘度’在哪里。”
广州开元学校小学党支部书记、德育处主任赵越同样对此深感认同。在她看来,性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氛围,“如果妈妈能像知心姐姐一样,可以和孩子们就早恋问题正常沟通,那么他们也就能从中得到正向的引导”。
时值清明,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家风家教也引起嘉宾与观众的热烈讨论。“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来,他就必然不知道往哪里去。”毋慧荣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她指出,当代家庭仍然需要“仪式感”,善用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下去。“只有这样孩子在人生道路才能有规有矩。”甄道元的点评获得在座听众的广泛认同。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