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中国华侨出版社联合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世界华文文学”大家谈:《新加坡蜥蜴》《远离故乡的地方》读书分享会。分享会现场还同时展出了《新加坡蜥蜴》作者孙宽的油画作品郁金香系列十余幅,其中的一幅油画用于《新加坡蜥蜴》一书的封面。
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杨伯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白舒荣,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贺绍俊,首都师范大学编审、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王红旗,诗人、小说家、学者黄梵,北美作家董晶,新加坡作家、画家孙宽,旅居新加坡的中国作家杨映川,奥地利作家、欧洲华文笔会会长方丽娜,西班牙作家、西班牙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张琴,影视演员杨漫等嘉宾、作者、读者共聚一堂,聚焦世界华文文学力作《新加坡蜥蜴》与《远离故乡的地方》。通过嘉宾分享、作品朗诵、读者互动等环节,呈现了一场文学与思想碰撞的盛宴。更是在孙宽的油画作品——郁金香的花海中,感受到艺术与文学的灵魂碰撞。
读者和嘉宾合影
杨伯勋在致辞中,对华文文学表达见解。他认为华文文学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从中国本土到海外侨居地,华文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故事与情感,从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内心的家国情怀。为助力“华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华侨出版社特别设立了“世界华文文学书系”,每年都将出版新的作品,通过出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语作家作品,呈现世界华文文学的独特风貌与文化内涵,让读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新加坡蜥蜴》与《远离故乡的地方》就是出自该书系。他邀请海内外优秀作家共同参与这一文化工程,携手书写华文文学的新篇章。
贺绍俊致辞
贺绍俊在致辞中说道,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可以囊括世界上所有以汉语写作的华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它的意义就在于,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共同体,多种多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结合进了我们的自我形象建构和社会关系之中。在世界华文文学体系中,他特别要强调海外华文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向异域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学习,这是一种文化的输血。但海外华文作家以及他的创作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文化突变体”。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现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中,海外华文文学的功劳决不能低估。他期待“世界华文文学”书系出的书越来越多,就如滚滚长江水永远向前流。
“世界华文文学书系”作家——董晶、孙宽、杨映川、方丽娜、张琴,分别分享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历程。
作者孙宽分享
作者董晶分享
白舒荣回顾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新移民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并重点点评了《螺蛳姐姐》《留一个机场给你》《天赐》3部作品。杨映川的小说《螺蛳姐姐》,堪称探索女性力量的典范之作。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广西普通女性刘四姐的鲜活形象,在生活重创面前坚韧不拔,于时代浪潮中奋勇拼搏,不仅实现了事业突围,更在逆境中绽放出生命的璀璨光芒。小说巧妙融入广西山歌文化、地域风情与人文精神,让独特的壮乡韵味与女性的成长叙事交相辉映,不仅为故事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勾勒出一幅兼具地域特色与精神张力的壮美画卷,生动诠释了女性力量与乡土文化的交融之美。
方丽娜的《留一个机场给你》,作品大多以欧洲,尤其是她所熟悉的奥地利维也纳为故事背景,将维也纳独特的人文景观、世情世相、城市建筑、博物馆、艺术馆、音乐殿堂等,巧妙融入人物故事之中,通过诗一般形象优美浪漫的语言,生动展现了异国婚恋、奋斗成长与中国生活经验的交织,刻画了主人公在中西文化差异中不断成长和蜕变的历程。
张琴在小说集《天赐》中,围绕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婚恋悲喜剧、华人女性与西班牙绘画艺术家的浪漫友情、母子间的爱怨纠葛,以及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展开。通过文学叙事,委婉地呈现出作者几十年来在中国和西班牙的生活轨迹。
王红旗对董晶的《远离故乡的地方》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本具有海外生活智慧与诗化审美意境的好书”。“远离故乡的地方”是一个多重隐喻密码,是时空距离,更是超越时空、咫尺天涯的心海自渡,跨越性别、种族与国界无限延伸的内外求索遥想,指向新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人类灵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董晶的作品是非虚构与虚构、情感与理性的平静叙事,流淌着中华古典审美的“性灵”的生命诗学,与西方哲学观念的相通性。董晶有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积淀,对多样生活方式有独到体察,注重文本结构逻辑性的严谨,人物形象灵魂深处的心理剖析,其个体生命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深谷体验”,涌动着社会脉动的时代印迹。
黄梵对孙宽的《新加坡蜥蜴》做了三方面的分享。一是,孙宽以诗人的敏感,把诗歌的语言带入到了小说里,揭示了小说中人的“漂移”困境、情感困境和伦理困境。她甚至并不仰赖故事,而是让内心担起讲述的功能,以戏剧式的场景拼接,产生时间流逝的整体感。二是,孙宽善于把意象运用到小说中,用意象让读者从感官上去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孙宽把新加坡蜥蜴这种动物运用到小说里来表达她与朋友的关系、与丈夫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用意象来表达,往往比单纯用文字表述,更能带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三是,孙宽善于讲述人性中变与不变的博弈,正是她对抑郁性自我的长期审视,令她的人物步入了现代人的内心迷宫。孙宽的小说人物,揭示了新加坡华裔内心的现代性问题,传统与现代成为暗自在内心较量的两股暗流,当小说结束,人物常常处于更换目标或情感的不自知状态,而陷入落寞,这是传统给现代让位的一场落败,因为那让人坚持的古典环境已不复存在,它只存在于人的早期教育中。所以,也可以把孙宽的小说,视为对人物内在道德理想、情感理想唱的挽歌。
白舒荣总结道,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对于作者所在国和祖国而言,都处于非主流地位。然而,这种跨越中西、具有“混血儿”特质的“双边缘”写作,既是文化混血的产物,也是文明对话的信史和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种子。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不仅为海外华文作家提供精神原乡,提供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的沃土,激发海外华文写作者的创作热情,也让国内读者通过这种边缘文学之镜,提升对自我和对世界的认识。这正是中国华侨出版社策划出版“世界华文文学书系”的深远意义所在。
作者董晶为读者签名
互动环节,现场读者围绕“乡愁的现代性转化”“华语文学的跨界可能”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