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打造可捧读的“纸上古代中国”展览
四又 | 2025-05-14
收藏

5月13日,由中信出版集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媒体预热会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记者了解到,该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为读者献上阅读大餐。

wps_doc_0.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的通史陈列,是到访国博的很多观众心向往之的第一站。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倾力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邀读者透过字里行间与文明对话,探寻流淌在血脉中的文明密码。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书融合“古代中国”历史长卷、文物三维模型数据、 “国宝话文明”视频等多元创新形式,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观众能够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带回家”。


wps_doc_1(1).png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5月出版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有三大特点。一是权威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倾力打造,邀观众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带回家”。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读懂“古代中国”,国博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代表各历史时期特点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珍贵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转化为可永久珍藏的“纸上博物馆”。二是知识性,以时间为经,以文物为纬,呈现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与突出特性。河姆渡骨耜见证农业起源,商周青铜铭文讲述制度发展,画像砖线条描摹时代风流,瓷器釉彩凝聚技术与艺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古老追问。三是艺术性,收藏美学,科技赋能,打造博物馆级别的视觉盛宴。书中创造性地融入文物三维模型数据,读者扫码可以欣赏到包括“妇好”青铜鸮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16件核心文物的360°立体呈现,通过指尖的旋转,将展厅中难得一见的文物角度尽收眼底。书中还独家附赠“国宝话文明”视频,扫码即可以看到憨态可掬的鹰形陶鼎、手舞足蹈的击鼓说唱俑等8件国宝,活灵活现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书中还包含8个大跨页图解知识专栏,为读者深度拓展历史文化知识;4幅超大尺幅拉页,呈现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以及《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南巡图》《大观园图》的全貌,仪式感满满,沉浸式欣赏国宝。1.4米“古代中国”历史长卷,以全书115件文物,勾勒出历史时代演进的轨迹。值得一提的是,封面以激光浮雕工艺,再现镇馆之宝的精美肌理,让文物变得“可触摸”。裸脊锁线装帧,让每一幅精美画面都可以摊平,细细欣赏。

wps_doc_2(1).png

据悉,从5月13日起,京东、当当、天猫、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启新书线上预售,5月17日起读者可在上述平台陆续购买到新书现货。

wps_doc_3(1).png

更为惊喜的是,在古代中国展区,国博专门打造“思接千载”展区,将文创与文字结合,让观众更好的体验书中内容。

(一审:王双双,二审:倪成,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