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国宝记忆》最初的书名叫《永不出境的国宝》,这个书名很直观,因为这本书就是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国宝为主角的。
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的是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如果你去查查这些文物的介绍,总能看到“第一”“唯一”“最早”等字眼,足见它们的珍贵性。它们也因此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禁止出国(境)的文物那么多,要决定谁能出镜、谁来当主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孩子们认识更多的国宝,我们把以前在由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中国”丛书中重点介绍过的“大”宝贝们都先请下了台。然后,我们又认真查阅了其他候选国宝的身世、工艺、特色以及保护等方面的资料,再结合孩子们现阶段已经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以青铜器、漆木器、丝帛、陶器、玉器这五种材质为线索,从国宝中挑选出几位代表,将它们的故事呈现在大家眼前。
它们之中,可能有的你比较熟悉,比如秦始皇陵铜车马、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素纱襌衣、鹰形陶鼎等。那我问问你,你知道秦国人和马车有什么渊源吗?T形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图案,分别有什么含义?两千年前的蚕和今天的蚕有什么不一样?远古时代的鹰有什么不凡的身份?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能回答上来吗?
除了这些,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国宝呢。铸造于唐代的景云铜钟每年都会与你“准时相约”,你发现了吗?北魏时期就有“黑板报”啦,不信,请看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上,竟然有一句穿越千年的预言与祝福。还有制作工艺至今成谜、颇具现代感的战国时期水晶杯,把它和常见的玻璃杯放在一起,乍一看还真分不出来呢。你对这些宝贝可能还不太熟悉,没关系,读完这本书,你就认识它们了。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不仅讲“物”,还要讲“人”。这个“人”,既包括历史人物,也就是各件文物的拥有者或者制造者,也包括现在的人,那就是发掘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物的文博工作者了。身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很高兴能有机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相信你一定会被他们的情怀与担当所感动,从而从内心生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才能用简单、直白而又不枯燥的方式,来讲清楚一个个复杂的问题。
每一件国宝所展示的历史信息、流传至今的过程、考古发现的情况、制作工艺、用途和使用方法等,都离不开严肃、科学的研究。像“虢季子白”青铜盘这样需要很多学者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研究清楚的国宝并不少。学者们的研究论文和报告,都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孩子很难理解,没有专门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大人也不一定看得懂。所以,在讲述这些国宝的故事时,我们会尽量使用孩子能看懂的表达方式。但是,也有一些含义特殊、用法特殊的专业词语,是不能随便改动的。对于这些词,我们尽可能地以注音、注解、知识扩展的形式为大家细致地解释。不过大家读书的时候还是产生了疑问,可以请长辈或是老师一起来看看,或者动手查查字典,尝试自己去解决疑惑。读书有疑问,是很正常也很正确的事情,说明你认真思考了,学有所得。
要注意的是,那些没被选上的国宝并不是不如选上的那些好,而是小读者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后,才能理解它们的厉害之处,等以后有机会了,再给大家讲吧。
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那么也可以试着挑选一件文物,查阅资料并把信息汇总起来,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的故事写出来。
如果小读者觉得这本书内容很简单,那么也可以尝试去读更难一些的文物和博物馆的相关书籍,或者看一看纪录片,学习更多知识,提出更多问题,并尝试去找到答案。告诉你,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布了三批共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哇,数量可真不少。在我们把更多“永不出境的国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之前,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去发现它们的秘密。说不定,下一位考古文博专业的大咖,将会就此诞生呢!
文物的故事说不尽、讲不完,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成为帮助孩子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博物馆和认识精美文物的一扇窗。
供稿:孙珏 一审:王媛媛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