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作家出版社、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长篇小说《洞庭人家》作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陈奇亮、胡革平等相关领导以及白烨、胡平、彭学明等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作品展开深度研讨。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主持。
《洞庭人家》以宋家三代人的命运为轴,串联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洞庭湖区的产业转型、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吴义勤表示,作品“以微观叙事撬动宏观历史”,主人公宋明泽从退伍军人到企业家的蜕变,既是民营经济突围的缩影,更折射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奇亮认为,作品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人民”的文艺观,通过许玉珍、宋明泽等劳动者群像,“凝聚了开拓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双重图谱”。与会专家对人物塑造给予高度评价。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认为,宋明泽是全书的灵魂人物,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奋斗者,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交织,在洞庭湖区变革的浪潮中彰显出湖区改革者的理想主义色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认为,宋明泽兼具军人的果决与企业家的谋略,其三次创业、一次入狱的经历“写透改革阵痛中的理想坚守”。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则聚焦结构设计,称“以小家带大家”的叙事策略“有效平衡了时代进程与人性深度”。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赞作品“激活青春记忆”,称许玉珍的原型“令人想起洞庭区母亲群体画像”。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高度肯定作品“完整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全貌”,认为宋氏家族“危难时拧绳,辉煌时共担”的凝聚力,既是家风传承,更暗合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则称赞作品有粗粝而鲜活的年代质感,称其“以年代剧的真实肌理,还原改革历程中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跳”。诗意解码与现实棱镜作品对洞庭风物的描摹引发热议。《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评价《洞庭人家》以“血肉相连”的创作视角,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深情注入文本,使地域风物成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赞美作品围绕宋明泽展开的强聚焦叙事,实现“一人命运折射四十年改革史诗”的艺术效果。中国作协创联部原主任彭学明认为,作品跳脱“田园牧歌”窠臼,“正面强攻”写山乡巨变,直面国企改制、生态博弈等深水区矛盾,“每一道伤疤都是时代的勋章”。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办公室主任苏毅认为《洞庭人家》通篇“蕴发温暖现实主义的光芒”,兼具史诗格局与戏剧张力,是影视改编的优质母本。歌华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杨月如表示,小说中三代人的创业史、女性视角的情感叙事以及洞庭湖的视觉奇观,“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画面质感与时代共鸣”。《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小说深入挖掘洞庭湖自然风物与民俗文化,通过龙舟竞渡等细节,将地理名词升华为浸透乡愁的文学地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聚焦产业升级,认为作品突破“文旅叙事”局限,以科技产业园、生态保护等书写“展现乡村现代化内生动力”。《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作品具有“忠勇传家”的古典叙事结构,印证传统文化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创造性转化,特别赞赏宋家群像与改革进程的深度互文,认为“家族史即时代史”的书写模式为山乡巨变题材提供了创新性样本。《十月》杂志主编季亚娅以完成了一次“纸上还乡”概括阅读体验,盛赞“晒月亮”“渔歌号子”等意象“激活楚文化基因”,还指出宋家三代群像与改革浪潮的共振,称其“以一家之变写一域之进”,为新时代乡土文学注入历史纵深与人文温度。青年评论家傅逸尘认为作品突破传统生态书写范式,将沙石码头的利益博弈升华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则盛赞文本“建构了四种诗性之美”,特别提及林秀甜等配角“自私却真实”,凸显文学人性洞察力。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善君以“五结合”理论定义作品价值,称其在大小、聚势、远近结合中实现“水乡巨变”。
作者余红最后表示,五年创作是对家乡的深情反刍。“宋家人的故事脱胎于身边人的生命历程,湖区百姓从最初的艰难困苦到小康生活,再到新时代的各种变化。从最初的人与自然和谐,到中期为了经济发展被迫牺牲自然,再到后期的拯救自然。意味着现代乡村在经历了工业化革命后,人们内心的觉醒,从小家到大家,这是我们国家强大兴盛的进程。“
这部有着历史的刻度、地域的温度、精神的高度的作品,正如洞庭湖的波涛从未停息,《洞庭人家》将以文学之力,持续激荡时代长河的回响。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三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