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00后青年编辑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力量。新发展阶段,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竞争更加激烈,职场观念、职业态度和诉求也与其他代系有很大不同。青年编辑在想什么、做什么?工作压力程度怎样?想要出版机构给予哪些职业规划指导?在出版转型升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培养并留住青年人才,对行业来说尤为重要。为此,本报日前特别发起摸底调查,了解并反映青年编辑心声,同时为出版机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此次调研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省(市)的主要出版集团发放并有效回收600余份调查问卷,摸底40岁以下青年编辑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薪资水平、职业满意度和归属感、培训需求、身心健康水平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访谈了3家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交流其对问卷结果的看法,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
学历普遍较高,男女比例失衡
参与调研的青年编辑中,来自北京、广东地区的各占40%,其余地区共占20%。男性编辑和女性编辑占比分别为26%、74%,性别比例失衡较严重;其中55%未婚、45%已婚。年龄层在26~35岁的超70%,36~40岁的占20%,25岁及以下的占7%。
学历和专业背景上,青年编辑多为硕士研究生,占比近70%,其次为本科生约占27%,博士研究生约占3%;超过一半的青年编辑专业背景为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类,其次为理工农医类(约占15%),拥有编辑出版、新闻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约占13%。
编辑类型上,图书编辑占80%,期刊编辑占6%,新媒体编辑占4%,其余为电子出版物编辑和报纸编辑。编辑工种中占比最高的是文字编辑(近40%),其次为审稿编辑(24%)、策划编辑(21%),以及较少的营销编辑和美术编辑。
调查发现,青年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48%的青年编辑表示“有一定压力,偶尔焦虑”,20%表示“压力大,有疲惫倦怠、睡眠不好等问题”。主要压力来源中,“薪酬待遇无法满足需要”“工作强度大、任务重,需要加班”“上升渠道和空间不明确”分列前3位。相对应的,青年编辑也表达了希望用人单位能通过涨工资、加强培训、明确晋升途径,来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的诉求。
当抑郁、焦虑或有压力时,大多数青年编辑会选择“向家人、亲朋好友寻求帮助”“自己阅读心理类书籍”或“并未寻求解决”,低于1%的“所在单位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青年编辑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排在首位的是“阅读(包括书籍、报刊、电子、网络出版物等)”,之后是“体育锻炼”和“电影、戏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仅1/4青年编辑对目前薪酬满意
薪酬待遇低是青年编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目前薪酬待遇感到满意的青年编辑仅占24%,有37%明确表示不满意,其余39%保持中立。
在关于编辑岗位从业时间的调查中,从事编辑工作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59%,6~10年的约占27%,11~15年的约占11%,15年以上的占3%。9成青年编辑年收入(税前)低于20万元,其中68%在15万元以下、22%在15万~20万元之间,年收入为20万~30万元的约为10%,30万元以上的不足1%。
多家出版社负责人表示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并认为薪酬待遇低是主因,容易造成青年编辑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影响婚恋生活,也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受限于企业整体经营效益和工资总额,目前出版单位还很难做大幅调整,但在通过相关举措进行改善,包括加大改革力度,推行分社制度、企业化运作;针对年资、职称低但表现优异的青年编辑设置特别奖金分配制度;综合运用绩效工资分配、中长期激励、重点项目奖励等多种激励办法。
同时也有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表示“人员流动不大”。薪酬是离职的一大原因,但也与公司规模小、职称评定难、归属感不强、成长性低、职业前景不明朗等因素有关。人才流失问题虽然不严重,但由于出版业在社会上的显示度不够,导致很难招到高端人才,甚至在一般人才招聘上也存在困难。
上升渠道窄,职业规划指导不足
职务、职称是青年编辑主要的两种升职渠道。参与调研的青年编辑中90%以上为普通员工,剩余为中层管理人员,无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数青年编辑取得了中级职称,约占63%,还有23%暂无职称、11%为初级职称,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仅占3%,正高级不足1%。有一半以上的青年编辑对职业发展有着明确规划,并认为所在出版企业努力为青年编辑创造发展机会和空间,但仅不到40%的青年编辑认为当前职业发展符合预期。
对此,有出版社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中学、大学都有选修课为青年人职业规划作指导,但真正的职业规划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的。刚入行的青年编辑一般比较被动,多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方向,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还是出版社的指导没到位。建议青年编辑做好三方面规划:一是学习规划,因为编辑专业很“专”,同时又需要知识面广。二是做好人脉资源规划,要有意识地结识作者、作家,获得丰富的选题资源。三是做好写作规划,评定职称需要发表论文。
为畅通上升渠道,让青年编辑看到奋斗的空间和“希望”,有些出版社根据岗位特点,完善内部人才晋升机制,当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积累后,将根据双方需要和意愿,区分管理线与专业线的不同发展方向。如管理岗位有主管、副主任、主任;编辑岗位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首席编辑;出版岗位有助理印制员、印制员、首席印制等。
要有终身学习和定期培训的意识
全媒体时代对青年编辑的专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文字能力、外语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复合能力,出版机构和编辑个人要“双向奔赴,共同努力”。
此次调研中,有90%以上的青年编辑肯定培训和学习对提升自身能力起到的重要作用。75%的出版单位每年会组织1~10次编辑出版业务相关培训,组织10次以上的有13%。近90%的青年编辑表示,每年会主动参加培训。培训类型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编校业务培训、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分析培训排在前3位。青年编辑希望未来所在单位能增加编校、选题策划、新媒体相关培训。
有关出版社负责人表示,编辑既要有文字功底,能看稿子,又要多参加会议,能和学者对话,还要有市场意识,能带来经济效益。青年编辑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丰富、自我要求高、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少是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编辑培训,存在角色适应困难、自我发展意识薄弱、选题策划水平不高、书稿编辑加工低效等问题。这就要求出版社建立定期培训的理念,一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在各专业领域建立后备人才库,同时持续推行“导师制”,帮助青年编辑快速熟悉业务。二是结合发展实际和培训项目要求,聘请外部培训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三是从青年编辑自身来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补充能力短板。
调查中还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从业人员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有30%青年编辑提到对行业信心不足。相关人士认为,出版业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产业,发展前景不必担心,但传统出版部分确实令人堪忧,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适应阅读形式的变化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
(张婧、姜锐刚、刘倩辰、龚牟利、李巍、黄迪、王双双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