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红发安妮,感受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
2020-11-16
收藏
摘要: 11月14日上午,在现代书店静安嘉里中心店,著名翻译家马爱农老师和资深阅读推广人、童书译者松妈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翻译新作“永远的绿山墙”系列,并与现场读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2020年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浙江文艺出版社邀请著名翻译家、“哈利·波特”系列译者之一马爱农在现代书店静安嘉里中心店和童书展会场舞台区二先后举办了“童书的魔法:遇见红发安妮”新书分享活动和遇见红发安妮:“永远的绿山墙”系列新书首发式。

11月14日上午,在现代书店静安嘉里中心店,著名翻译家马爱农老师和资深阅读推广人、童书译者松妈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翻译新作“永远的绿山墙”系列,并与现场读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QQ截图20201116203214.jpg

活动中,马爱农老师分享了三十多年前首次翻译《绿山墙的安妮》时的故事和这本书作为自己选择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对于她走上翻译道路具有的特殊意义。她还回忆了自己受邀前往加拿大访学,在安妮的故乡爱德华王子岛游览的美好经历。在回答松妈提出的如何把握翻译风格的问题时,马爱农老师认为文学翻译应该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貌,译者应该具备共情能力,让自己的情绪贴近作品,学会根据不同的作品切换风格。而在谈到这次翻译“永远的绿山墙”系列的感受时,马爱农老师认为蒙哥马利是将被遗弃的经历变成一个明亮的故事,用写作去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失,松妈则认为阅读作者传记能够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针对家长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阴暗面描写的担心,马爱农老师认为不应该回避,因为回避这些问题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会展现阴暗面,更会告诉读者如何积极地应对阴暗面。儿童文学看似简单,但其实有着直抵内心的强大力量。结束后,现场的读者踊跃提问,气氛热烈。两位嘉宾就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男孩如何阅读《绿山墙的安妮》这样的作品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11月15日上午,上海世博展览馆,浙江文艺出版社与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国际童书展会场舞台区二举办了“遇见红发安妮:‘永远的绿山墙’系列新书首发式”。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政治经济文化领事甄逸慧女士、著名翻译家马爱农老师、儿童文学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老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副教授胡丽娜老师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虞文军社长、邱建国副总编。

活动开始后,首先由甄逸慧女士代表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发言。她讲述了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在加拿大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大家能去安妮的故乡爱德华王子岛做客。随后,“永远的绿山墙”系列译者马爱农老师和浙江文艺出版社虞文军社长一起向她赠送了签名版图书。

QQ截图20201116203220.jpg

赠书仪式结束后,马爱农老师、陆梅老师和胡丽娜老师分别从译者、作家、研究者等不同角度为读者分享自己阅读“永远的绿山墙”系列的感受与思考。陆梅老师和胡丽娜老师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了自己对《绿山墙的安妮》的喜爱。马爱农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最开始翻译《绿山墙的安妮》的经历,她从自己是如何与这本书结缘,讲到因为翻译了《绿山墙的安妮》受邀到加拿大做翻译学者的经历。陆梅老师认为我们从安妮身上体会到了一种不屈的自由的灵魂,这也是因为作者蒙哥马利将自己的部分生命投入到了这部处女作中。胡丽娜老师提到《安妮》的独特之处在于写实的风景能够和孩子最天然、最本真的想象力融为一体。在谈到男孩读到《绿山墙的安妮》这样的作品是否会遇到障碍时,陆梅老师认为读者应该从别人的眼中发现自己,所以书在这时是没有性别的。她还希望读者们能够珍惜蒙哥马利的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在现场互动时,三位嘉宾与读者就安妮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性格、中国是否也会出现属于自己的“安妮”、出版经典作品在当今时代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永远的绿山墙”系列包括全译本的《绿山墙的安妮》、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自传《通往绿山墙的小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丽兹·罗森博格为青少年创作的传记《永远的绿山墙:L.M.蒙哥马利的一生》以及一本由国内外读者阅读感受和故事组成的手册《遇见红发安妮》。本系列获得了蒙哥马利文学遗产继承人凯特·麦克唐纳·巴特勒女士的独家授权,还特别收录了蒙哥马利孙女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和大量珍贵的照片。

QQ截图20201116203228.jpg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等 著 马爱农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