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台山文化遗产丛书·塑像卷”崔元和编著/三晋出版社2018年11月版/2900.00元 |
五台山在中外佛教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独特而重要,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最久的佛教圣地,是研究和认识中国佛教历史的“活化石”。五台山的佛教文化遗产以类型与题材内容的丰富而著称于世,殿堂、楼阁、牌坊、塔幢,彩塑、石雕、木雕,壁画、卷轴、彩画,以及石刻碑碣、墨书题记等文化遗产门类齐全,佛乐佛舞、法事庆典、民间传说、手工技艺等无形物质文化遗产亦琳琅满目。
在中外众多佛教文化遗产地中,五台山的佛教文化遗产延续时间最长,至迟从北朝经隋、唐、五代、宋、金、元,至明、清、民国,几乎代代有存,无有间断。一些文化遗存具有的罕见性、代表性乃至唯一性,更非其它遗产地所能替代,如南禅寺大佛殿作为中原地区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存,佛光寺东大殿作为唐代最大殿堂式建筑遗存,以及国内外最早的“新样文殊”“护国文殊”“文殊五尊”造像,岩山寺、公主寺等处的金代、明代寺院壁画代表性遗存等等,不一而足。
毋庸置疑,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文化遗产实体。由于日照、风雨、虫害、地震、战乱、管理不善、过度开发等因素,不少文化遗产实体遭到破坏甚至消亡。因此,文物实体保护是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当今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一项工作至关重要,就是对现存文物信息的保护。随着时光流逝,现存文物的毁坏乃至消失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遗存时间长短。因此,及时完整地抢救、保护、传承遗存在世的文化遗产信息,极为重要。
五台山是急需对其境内文化遗产实体及其信息进行全面保护的文化遗产地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五台山的文化遗存以木构建筑、泥质彩塑和壁画为主体,相比石窟寺院等遗存更易损毁。那里大多数寺院是香火旺盛的宗教活动场所,香客、游人逐年增加,不仅给文物管理、保护带来诸多压力,也使不少彩塑、壁画等遗存物的褪色、开裂、起鼓等损坏速度加快。因此,在加强五台山文化遗产实体保护的同时,及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五台山文化遗产信息,也成为当务之急。
为全面抢救、保护和传承山西遗存丰富的古代典籍、史料以及建筑、彩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信息,山西省政府启动了《山西文华》大型历史文化遗产整理出版工程。“五台山文化遗产”丛书的“塑像卷”和“壁画卷”就属于此项工程首批项目中的重要出版成果之一。
“塑像卷”和“壁画卷”由著名佛教造像研究专家、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崔元和,用近十年时间组织有关团队编纂而成。
这两卷图书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将五台山地区所遗存重要塑像、壁画的图像及相关信息进行了采集、梳理和汇存。主要包括有关塑像、壁画的高清正面、侧面及重要局部照片,遗存现场的平面图和结构图,单体遗存物的名称内容、产生年代、制作材质、二维或三维测量数据,以及重要遗存物的线描图等。
二是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将五台山地区所遗存重要塑像、壁画及其所在寺院、建筑的文献和文字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摘录和汇存。主要包括有关山志、方志、经书、史书、游记等对五台山塑像壁画造像及相关寺院建筑的文献记载,以及五台山现存碑碣、经幢、钟磬、题记等相关文字记载。
三是首次依据所收集的图像、文献等资料与已有研究成果,对五台山地区所遗存重要塑像、壁画的历史传承、题材内容、样式风格、特色价值,以及相关寺院和建筑的建造年代、历史传承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术分析和梳理。
四是把五台山重要寺院中的所有造像信息作了汇总和汇存,包括造像的名称内容、产生年代、材质构成、现存地点与测量数据等信息。
五是首次对五台山地区现已湮没的重要寺院、殿宇,以及其内部曾经存在的重要塑像、壁画,进行了文字性的描述、重构和还原。
三晋出版社推出的这两卷图书,在纸书如何更全面立体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信息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是近年来此类图书编纂出版的一项新成果。因此,有业内专家将这两卷图书誉为史上最全五台山塑像壁画遗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