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地唱》让世人都认知广西山歌之美
何伟 | 2021-01-12
收藏
摘要: 由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述评广西当代山歌的精彩,标举其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4e2b3ebd-ee7c-43d9-b3c9-2a87100be5e3.jpg

2006年广西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广西山歌作为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国家整体发展的视野。10多年过去了,广西山歌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些什么研究成果?宋安群用60万字的两本书《天籁地声:广西情歌之旅》《天歌地唱:广西当代山歌笔记》,给出了他卓有成效的思考与回答。其中较早出版的《天籁地声》获得了2019年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铜鼓奖”;而后出版的《天歌地唱》则被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蒙智扉评为“填补了山歌门类系统研究的空白”。

从2000年起,宋安群就已经开始着手踏访广西歌圩,既参加各种山歌会,也收集全程记录歌会的视频碟片,到2019年,总共收集了506张,并以之为观察山歌的田野。宋安群对广西山歌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广西山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样式,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口传心授的精神空间,也是贯穿广西各民族民众一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文化空间包括歌圩、歌会、歌堂,包括口传歌瑶文本,也包括编歌的歌手、听歌的人,包括甘蔗地、稻田、池塘,山林簇拥的村庄,还包括广西少数民族社区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习俗传统。广西山歌的代代相传不以艺术接力传承为目的,而是民族生存、信仰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在《天籁地声》里,他写道,在当代,“表演性、竞技性、情色性”已成为广西山歌的基本特征。在《天歌地唱》里,宋安群评赏了当代还在传唱的六类活态山歌:敬神祭祀山歌、人生仪礼山歌、谈情说爱山歌、孽贱戏谑山歌、宣教训导山歌、故事长篇山歌。他指出,以依托虚构场景为母体、颠倒词语释义对峙关系,将调侃、戏谑发挥到极致为突出艺术特征的孽贱戏谑山歌,已经从情歌中逃逸出来,自成了一个独立的品类。他还认为,在广西山歌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山歌文化生态呈现出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互补互动、和谐相生的生动面貌。

630bbdc8-8191-4b63-9624-d6706d62bf07.jpg

在《天歌地唱》里,宋安群关注着山歌文化的传承者,欣然于歌坛人才辈出、代代冒尖。高度评价冯干鲜、曾凡强、覃大孚、胡惠兰、郭秀莲、谭由开、蔡志娥等天才歌手。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又彰显了民间文学天才的艺术想象力,反映出民间文化独特的人性魅力与文化光彩,足见广西山歌能手们不凡的创作劲道。 

2017年,在接到漓江出版社的约稿之后,宋安群把写好上述两本书,当做写给广西山歌的“情书”。在《天歌地唱》里,他调动了他的知识储备,把自己对于民间文化的知识、学识、见识,灌注到对当代六类活态山歌的评鉴里。他还将当今文学批评界疏离了的古典文学评点方法,与叙述、串讲融合在一起,揭示一场对歌中每首山歌的起歌与回歌生成,都紧密链接有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每环链条都内蕴着潜在的技巧,这是每场对歌之所以精彩、抓人、能长时间延宕的根本原因。宋安群还援引尼采、拉波波特、克尔凯戈尔、罗兰·巴特、尤瓦尔·赫拉利、摩尔根等众多的外国文化大咖的真知灼见,据以昭示,尽管这些文化大咖远在域外,他们论述竟然与广西山歌文化有互相印证、互相映衬之处,蕴含有不经意的暗合、天然的呼应。《天歌地唱》提供的这种阅读,引领读者,思接千里,更清晰地认知广西山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使读者在理解广西山歌的同时,也获得了理解其他民间文化的钥匙。

图片3.jpg

为了这部书出版的诸环节步步到位,宋安群与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印刷厂的监印者共同组建装帧印制微信群,对全书的装帧设计施行物化落实,进行全程监控。《天歌地唱》装帧设计者把作为插图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的现代剪纸作品20幅原作,分解为101幅,以大、中、小、微四种幅面流荡、布局于全书。让民间文化传承里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图像符号(内含有剪纸)与口传(内含有山歌),欣然相遇,有机会合,构成文图两者融合叙事的诗性魅力,加之整本书大胆出格的全红包装,外观格调高雅、十分靓丽。广西山歌图书装帧设计习见一般都是土俗面貌,此次一改此理念与形貌,凸显了广西山歌本该引人注目的品格。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