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疫情期间,所有国家的离婚率都有明显提升。美国电影《婚姻故事》里的场景在不少家庭上演:相爱的时候如胶似漆,日常生活中相安无事,离婚的时候恶言相向、怨恨四起。结婚是因为相爱,离婚呢?日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的新书《洛城花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描写中国版的“婚姻故事”,作者用“拟纪实”的手法,从媒人的角度,用四次离婚庭审的忠实记录,讲述一段婚姻故事中的风花雪月和一地鸡毛。
《洛城花落》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来自山东和河南,均毕业于985院校,通过相亲,二人在北京相爱,奉子结婚。工作压力、买房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婚姻所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下子冲到两人面前。他们用努力工作、用相亲相爱化解现实的压力。
与其他小说不同,该书中,作者关注的焦点是:考验婚姻的,从来不是现实困难本身,因为两个人的感情出了问题,现实雪上加霜。对婚姻来说,生活艰难远远不如互相猜忌更有杀伤力……在“审判婚姻”的外表下,周大新想要探究原生家庭带给人的情感能力,探究在智商、情商、财商之外,“婚商”的问题。
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所说,《洛城花落》让人想到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这是一部中国人的情感教育小说。不是小说家要教育你,或者教育我们的那种教育,而是小说家用一个故事,带着我们每个人进行情感的自我教育。在这个婚姻观念多元和冲突的时代,情感的自我教育非常重要。
在《洛城花落》中,周大新融汇法律和人情、偏见和洞见,书写了一部“理性婚姻指南”,更书写了“爱的幸福提示”。
聚焦女性成长的新话题
“洛城花落”,书名意象源自欧阳修那首名为《玉楼春》的诗,“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以这样的意象结构书名,蕴含着爱情凋落,有情人分离的悲剧意味。这悲剧的核心,其实也暗含着女性成长的代价。
小说女主人公是山东姑娘,漂亮温柔、才思敏捷。她是家庭的乖乖女,也是学校里的学霸、校花。上大学之后,她有初恋,与社会有接触,她不愿意事无巨细让父母管束,她想主宰自己的生活。与男主人公恋爱中,她不物质不庸俗。然而,结婚之后,她却无法忍受丈夫忽然的冷淡,她开始猜疑,直至走上离婚的法庭……
作者借着两个人的婚姻,把笔墨延伸到历史上婚姻中的女性成长和男女平等问题等。然而,在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形象刺激下,这些老问题又激发新思考。当他写到古代女子因想要丈夫忠诚而离婚,被家族祠堂阻拦;写到民国期间女人被家暴想要离婚的艰难,同时也在思考婚姻制度在中国,所承载的宗法、文化和法律的复杂性,也在思考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在多大程度上为妇女独立、妇女有选择的权利保驾护航。
有生活鲜度、历史厚度、现实深度,是周大新这部以“婚姻”为关键词的长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如今,《民法典》颁布,“离婚冷静期”也成了热搜词,这些都为现在的婚姻制度,为女性如何确立在婚姻中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话题。
周大新长篇小说写作“封笔”
在中国当代文坛,周大新一直是勤奋诚恳的作家。他喜欢历史,更关注现实;他书写家乡,更书写时代;他为现实提供最宏阔的概括,更为小说寻找最佳的结构。尤其是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开始,他以每3年一部长篇的节奏,扎扎实实地完成了一个矢志于“时代书记官”身份的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到这部《洛城花落》,周大新恰好完成了十部(十三卷)长篇小说。其中,《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战争传说》等,在读者中都有广泛的影响。而近些年的《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更是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日前,“2021与好书相遇——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年新书大放送”直播活动中,周大新与李敬泽围绕《洛城花落》对谈
就在读者每隔几年就期待从周大新的长篇小说中体会时代和生活的新变化时,他选择用《洛城花落》为长篇小说写作“封笔”。该作品中,周大新选择了世间最普通也最复杂的“婚姻”作为故事载体,将时代、现实与人的复杂关系包裹进来,用“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来呈现生活的光怪陆离。写婚姻是为了写“爱”,这人类永恒的命题。“花落了,我依然爱你”,是小说对主人公的描摹,也是作家对人性永远的期许。
也许婚姻不能确保幸福,爱却可以。婚姻像花,生活是土,我们时刻需要的,是爱的耐心浇灌……或许,唯有体会到这样的深意,我们才能体会作者用这样一部小说结束自己长达40年的长篇小说写作历程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