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6月16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和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关学思想史》英文版签约仪式,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举行。西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何惠昂、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版权经理宋波以及相关编辑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易洋主持。
何惠昂在介绍《关学思想史》中文版出版情况时说,该书是目前关学研究具有通史性质的首部专著,被学界誉为关学史的“开山之作”。作者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义理与考据相结合、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广义、狭义两个层面厘清了“由张载开创并于其后一直在关中流传着的理学”和“张载及其后主要在关中地区流传的、与张载学脉或宗风相承或相通的关中理学”的“关学”概念内涵;以史料和理论分析,证明关学在元明清乃至民国初期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的事实;分析指出关学具有的躬行礼教、崇真务实、经世致用、笃实践履、崇尚气节的基本特征和特有宗风;通过梳理关学与异地诸学派之间的交往关系和思想交融关系,说明关学学者正是在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为关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使关学能够及时对理学背景下的思想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
何惠昂指出,《关学思想史》出版对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有借鉴意义。该书探讨了张载关学以礼为本、“躬行礼教”的思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中华文明的积极作用,探讨了张载的“民胞物与”“四为”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探讨了《蓝田吕氏乡约》等乡约在当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关学思想史》英文版早日面世,为海外关学研究提供新鲜思想养分和可资参考的权威版本。
宋波介绍了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并回顾了与西北大学出版社交往的经历,他指出,张载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载创立的关学,特立独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在国内影响颇大,在亚太地区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英文翻译,将千年前的关学鼻祖张载的思想以及关学,向国际学术界推介传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Royal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Inc.)2012年成立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历经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一家颇具规模的跨国出版发行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印度等国家均设有办事处。公司拥有完善的全球发行网络,图书信息可覆盖全球3万多家实体书店,5万多家电子书店。在跨国出版,尤其是多语种出版方面经验丰富。
何惠昂、宋波签约,共同启动《关学思想史》英文版翻译出版工作,为海外关学研究提供新鲜思想养分和可资参考的权威版本。(穆宏志)
附一
《关学思想史》内容特点和社会价值
《关学思想史》是西北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是目前关学研究具有通史性质的首部专著,被学界誉为关学史的“开山之作”。总字数58万字。
主要内容和特点
该书对“关学”的概念内涵作了较为准确地界定。该书对目前学界流传的关学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关学不是一般的“关中之学”,而是“关中理学学派”。从广义上说,关学是指由张载开创并在其后一直在关中流传着的理学学派;而狭义的关学,则指张载及其后主要在关中地区流传的与张载学脉或宗风相承或相通之关中理学。这一界定,符合关学史发展的历史进程,既有助于读者对关学概念作准确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读者在中国儒学史、宋明理学史视域下认识关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使张载以来的关学文化精神在中国儒学史、理学史上得以鲜明的呈现。
该书深入分析和论证了关学发生及其后800余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书中颠覆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所主张的“北宋亡后,关学就渐归衰熄”的观点,同时也辨析了有的学者把关学下限限定在“明清之际”的说法。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理论分析,证明关学在元明清乃至民国初期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的事实。该书对明代以王恕、王承裕为代表的三原学派,以薛敬之、吕柟为代表的“关陇之学”,以冯从吾、张舜典为代表的晚明关学进行了系统分疏,对南大吉在关中传播阳明心学以及对关学思想倾向发生的变化首次做了深入的分析;对以李二曲、王心敬、王建常、李元春等为代表的清代关学,以及以贺瑞麟、刘古愚、柏景伟为代表的清末关学的思想多元走向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通过具体可靠的资料分析,有力证明如王心敬所说“关学之源流初终,条贯秩然”(《关学续编序》)是历史的真实。该书是一部真正的关学通史性著作。
除此之外,该书在分析关学发展的历程中,对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关学洛学化”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关学与洛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并以翔实的史料证明关学没有“洛学化”,同时也对有所谓“洛先关后”之说进行了辨析;对关学在元代后的发展路向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关学在金元后是被纳入理学大潮中而得以流传和发展的,关学是理学的重要一支;随后在明清时期,关学又与河东之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相互融通,并在这种融通中共同将理学向前推进。到清代前期,以二曲为代表的关学代表了关学心学化的倾向,而王建常、李元春等人则代表了程朱理学在清代发展的倾向。指出所谓关学的传承,不是张载某些具体观点的传承,而是张载思想、理学“性道合一”和关学文化精神的传承。
该书深入分析了关学的基本特征,指出关学具有躬行礼教、崇真务实、经世致用、笃实践履、崇尚气节的特征,这使关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风。张载“以礼为教”是其突出的特点;其“太虚即气”“气化为道”“以物两体”的宇宙论、“性道合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以及《西铭》的“民胞物与”“仁孝”伦理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说等,都突出地彰显了张载关学的思想特征。书中还对关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特征,通过20多位学人的行实和思想加以展现。
该书对关学与异地诸学派之间的交往关系和思想交融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该书特别考察了吕柟与邹守益,杨爵与阳明学者罗洪先、钱德洪,冯从吾与东林学者,顾炎武与李颙、王弘撰等人的交往,展现了关学与异地学派的交往与互动,说明关学的发展离不开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和思想环境,也离不开与异地学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关学学者正是在与异地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为关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使关学能够及时在理学背景下的思想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对以往学界对其关系的过度解读加以辨析。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义理与考据相结合、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分析关学学人的思想时,注意考察每一位学者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如对张载思想的分析,就注意考察唐宋之际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大体趋势对张载思想形成的影响,更将其放在宋代前期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和政治环境中加以考察。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贯彻到关学思想史的研究中。
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陈祖武先生撰文《弘扬“关学精神”的里程碑》,指出:“刘学智先生精心结撰的《关学思想史》,“于关学精神有过精辟阐释。我尤其佩服学智先生系统、周密的文献梳理,以及凭以展开的理论归纳。”(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在《<关学思想史>读思记》一文中说:“《关学思想史》一书,是关学研究领域中第一部具有思想通史性质的著作,改变了关学“有学无史”的学术境况,对于新时期关学的相关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关学思想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载《国际儒学》2023年第1期)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谢晓东在《一部真正意义的关学思想通史著作——读<关学思想史>》一文中评论说:“该书对关学研究中诸多困惑人们的理论问题有进一步的深化,是近年来关学史研究具有通史性质的一部力作,集中反映了张载与关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社会价值和意义
该书出版有助于学界对关学的研究走向深入。
该书对张载关学以礼为本、“躬行礼教”的思想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并特别关注挖掘关学的礼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礼仪教育对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书关于张载的“民胞物与”“四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充分地研究,认为其“天人一体”的观念、“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重要思想资料。
该书对《蓝田吕氏乡约》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乡约的内容及历史价值、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在当代乡村进行“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也做出了深入地探讨。
作者简介
《关学思想史》作者刘学智,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省政府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理事、学术委员、顾问联络委员会委员等。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儒道释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学术思想编年》(《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中国思想学说史·魏晋南北朝卷》《关学思想史》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附二
关学思想史·小识
刘学智
关学自张载立宗开派,迄清末殆八百余年。张载以千古造道之勇,“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不唯建立孟子以迄宋世“未之有也”之宏大思想体系,且以“学古力行,笃志好礼”,成为一代“关中士人宗师”。当时“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蓝田诸吕,武功苏季明,三水范巽之、张芸叟,长安李潏水,武功游师雄等,并立张载门下,接续横渠遗风。然张载殁于临潼,哲人其萎,关学衰微。诸吕、范、苏等,转入程门,唯为传道受业,少有门户之见。虽有与叔守横渠说“甚固”,然因其“再传何其寥寥”,终不逮程朱之学显达。
而后关中沦于金、元,关学更显寂寥。时有许鲁斋衍朱子之绪,奉天杨奂、高陵杨天德,皆以朱子学交相呼应。关中学者,始由宗横渠而宗关闽濂洛,关学与程朱理学相融并立,复得振兴。元末奉元之学稍盛,萧氏维斗、同氏榘庵,“阐关、洛宗旨”,既笃程朱主敬穷理,复尚张载礼教躬行。“元儒笃实,不甚近名”,此体现于关学学人,尤为鲜明。
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其学多衍伊、洛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明代关中之学,“大抵源出河东、三原”。河东薛瑄之学,经关陇段容思、周小泉而传薛敬之、吕泾野,其学恪守程朱,一时称盛。而泾野集诸儒之大成而直接横渠之传,尤为独步。王恕、王承裕父子开三原之学,宗程朱以为阶梯,祖孔、颜以为标准,独摅心得,自成一家,故有关学“别派”之称。继有马谿田、韩苑洛、杨斛山、王秦关者,虽学归程朱,而亦尚横渠。谿田“得关、洛真传”,虽“论学归准于程、朱”,然执礼则诚“如横渠”。苑洛以《易》为宗,论道体乃“独取横渠”。斛山以苑洛、谿田为师,绎四子诸经百家,精研于《易》。秦关笃信好学,尚友千古,立乡约,为会讲,蓝田美俗为之复兴。嘉、隆而后,笃信程朱而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明代学术分途,自献章、守仁而始。然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姚江之学,别立宗旨,影响深远。渭南南元善为官绍兴,服膺文成,刊刻《传习录》,后持心学以归,与弟姜泉讲学湭西,不遗余力,是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心学大行之时,其流弊亦愈滋甚。关中“东冯西张”,双峙并起,力戒浮虚。少墟讲学,既宗程朱,“使关闽学晦而复明”,亦服膺“良知”,与南皋、景逸鼎足相映。阐本体工夫合一之指,严儒佛心性同异之辨,其思想“盖统程朱陆王而一之”,遂集明季关学之大成。张舜典“明德”“致曲”,“洞源达本”,一改晚明重本体轻工夫之风。
明清鼎革,“天崩地解”,学术为天下裂。朱、陆、薛、王之辨,纷然盈庭。时有被誉为“关学后镇”的周至李二曲,本于姚江“致良知”而不悖,会通朱陆薛王而不遗。以“悔过自新”为入德之门,以“明体适用”为学问依归。其嫡传王丰川“继横渠道统,承二曲心传”,力排门户之见,合朱、王之学而一之。同时之王复斋,于二曲倡心学之时,却以“真隐高蹈”重开关学重程朱一路,“以主敬存诚为功,穷理守道为务”,其学之醇细,或谓“在二曲之上”。又有太白雪木,寄情山林,卓然一家,既以生命体验孔颜之乐,更游心于儒与释道之间,其特立独行,超然拔世。朝邑李桐阁,博大刚毅,心慕河东文清,学宗关闽濂洛。其嫡传贺清麓承继师风,以程朱为孔孟嫡传,故“惟程朱是守”;以陆王背孔孟之旨,力加辟之;承横渠宗风,重躬行实践,不失关学本色。蓝田牛蓝川缵明师说,“远接紫阳之续,近恢清麓之传”,其学与桐阁、清麓一脉相承。惜时世聚变,虽知其不可而为之,恪守诸儒之说而不变,续道统于不绝,为传统关学最后之守护者。而通经致用者,有三原刘古愚、长安柏子俊。古愚之学“导源姚江,汇通闽洛”,本于良知,归于经世,尤能穷经以致用,故“百日维新”,有“南康北刘”之誉。子俊与古愚志同而道合,讲学于关中、泾干,弘道于味经、沣西。讲理学,接西学,通经史,办实业,设“求友斋”,置“时务斋”,联络同志,以济时艰,为关学转型之旗帜。其所重刻之《关学编》,一以少墟原编之例,整合补缀,终成关学之全编。其《前序》揭关学史之演变,《后序》显“关学编”之流衍,破除门户之见,揭橥关学本源。阳明谓“关中自古多豪杰”,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