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对谈系列活动“CRUP大家谈”在上海大夏书店举办了新一期对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以“从‘年代记忆’打捞历史”为主题,围绕李天纲教授的新书《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
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官方视频号、B站号、抖音号外,还有包括央视频、澎湃号·湃客、腾讯视频直播、今日头条、搜狐文化、经观书房、学说、长安街读书会等多家平台、自媒体同步进行网络直播,超过15万人在线观看。
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线。在这种弱者感受的氛围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丛林法则思想应运而生。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翻检我们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已经是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全球华人的共同使命。
中国人的近代从何时开始?戊戌变法因何失败?“华洋分居”格局如何被打破?上海是否真是个“殖民地”并失去主权?它又是怎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的?这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近代史学界、历史爱好者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在对谈现场,李天纲谈到国人近代观念的建立是长期为各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化是以在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为开端,这段历史的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欺凌和屈辱。但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近代化也是有所成就的,无论在制度上还是经济上,其实也是有所创建的。以此为出发点,李天纲提出了从时间、空间、形式、判断标准等多个纬度思考近代化的新的可能性。如果建立起这种多元思考的意识,我们对于近代化的认知可能也会更加丰富、全面,更为贴近历史事实。而以新的视角重新思考近代史,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民族自信,修复那一段屈辱历史刻在国人文化基因中的创伤和裂痕。
金光耀回顾了以“年代”为轴阐述历史认知的多部经典文献,认为用“特写镜头”来仔细观察某个特定年代、事件和人物,是诸多历史学家喜欢采用的研究方法。《年代记忆》延续了这样一种思考模式来“重读近代史”,所关注的一系列特定的历史年份和史料、史实,其实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特定理解和思考。金光耀还谈到,李天纲对海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年代记忆》这本书也展示了他通过研究与海外学界长期对话的部分成果,体现了新一代学者的思想宽度,比如通过国外史学界对早期近代和晚期帝制的阐释来重新思考近代化、对萨义德“东方主义”观念的再思考等。金光耀还归纳了《年代记忆》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主题,一是近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思考“强权”和“公理”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对近代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是国家历史与地方史的关系,地方史并不是“缩小”的帝国史,反而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甚至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其对近代化的走向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对谈中,二位教授还就如何反思国人提及近代史时挥之不去的“屈辱感”“挫败感”、地方上对于近代化超越中央帝制政府的探索和尝试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关于“近代化的锚点”“中产阶级的诞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思考中国近代史对当下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做了回应。
《年代记忆:中国近代意识的形塑》于2023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以及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CRUP大家谈”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策划的优质对谈类系列活动,邀请出版社作者、知识文化领域的名家展开对话,与大众读者一起畅聊时代议题、开拓知识视野。该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27场,邀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等在内的知名学者参与活动,成为人大出版社学术品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