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中国少儿科幻星云璀璨!”
8月17日晚7点,上海书展少儿馆内传出振奋人心的口号,“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品牌发布会暨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正在进行。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赵建军,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姚海军携组委会董晶、徐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著名科幻作家丁子承、江波,以及科幻产业人士宋舒萌、马梦佳、霍潇如等出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少儿星云奖组委会还在现场举办了新一轮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致力于深化“科幻星云”品牌,推出更多优秀的少儿科幻图书。
“科幻星云”图书品牌发布
赵建军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教育出版宗旨,作为一家大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在探索用多元的出版形式来承担教育使命。少儿科幻把科学知识与幻想故事相结合,与出版社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指引下, 2023年迎来了“中国科幻年”,科幻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期待“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在引领全国少儿科幻出版的基础上,能树立起行业标杆,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倡导科学方法的使命。
董仁威以星云奖的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他表示,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时不刻改变着社会与生活,人们必须面对变化。少儿科幻文学正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孩子们为未来做好思想准备,又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科幻星云”的使命。
赵建军、董仁威以及《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阅读推广大使”丁子承共同展示图书及发布品牌。
刘慈欣推荐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为“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题写了推荐词,由三体宇宙总监宋舒萌女士代宣读。
刘慈欣在推荐词中说:“中国少儿科幻文学承载着引导读者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重任。愿‘科幻星云’能成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由由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权威组编,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主编审定,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科幻评论家崔昕平推荐。第一辑包括五册题材各富特色的少儿科幻图书:
《探秘魔鬼谷》,姜永育著
《梦境计划》,邹谨忆著
《宠物星球》,李晓虎著
《时空闪电狗》,何涛著
《怪奇侦探社·神秘卷轴》,刘琦著
太空探索、时空穿越、星际移民、地球探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级宠物……中国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家以精妙的文笔、奇异的想象、感人的情怀描绘了一个个非凡的世界,带来了一场场科学与想象的盛宴。
附: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
在图书品牌发布仪式后,星云奖少儿科幻论坛随即召开。在“怎样引导少儿读者阅读科幻”和“如何发挥科幻中的教育作用”这两个议题上,9位重量级嘉宾发表了各自精彩纷呈的观点。
议题一:怎样引导少儿读者阅读科幻?
顾备(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主持人):
浦东科幻协会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81%科幻迷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科幻的,其中42%的科幻迷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科幻的。他们有的把科幻书籍、杂志带到学校里跟同学分享,有的受到老师的影响爱上科幻。少儿科幻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董晶(星云奖主席助理):
少儿科幻和成人科幻有一定的区别,各有特色。成人已经形成固有的科学思维,孩子们的思维却活跃得多。而科幻思维的培养需要靠故事来实现,在精彩的故事中逐渐领悟深奥的科学知识。也正是因为这点,少儿星云奖作为一个独立的奖项,从星云奖中独立出来,并且日益受到关注
姚海军(《科幻世界》副总编):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吸引青少年?首先要有趣,有趣是第一要素。说起来简单,要想真正做到有趣,作家要把握与少儿读者交流时的平等,要深入孩子生活,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让孩子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第二,要有情感温度。有情感有温度的小说受孩子们的欢迎,也能够被家长所接受,我们希望孩我们的孩子对未来有很多期望,情感的丰富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科幻的创意。儿童科幻和成人科幻有一个很大不同,成人科幻对创意非常讲究,有些作家不愿意写别人用过的创意。但是儿童科幻不一样,太前沿、太深奥的理论儿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概念来讲故事。这里我特别想说的一点,科幻小说最核心的就是要有奇景,儿童科幻和成人科幻这方面是一致的,要有奇异的想象。
查美君(潇如文化首席运营官):
小说和漫画、动画表现形式不一样,小说更加侧重于文字的深度以及情景深度,而漫画和动画更侧重于画面的表现形式,会把想象具像化。我不认为哪一种形式更受少儿喜欢。J·K·罗琳曾经拿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跑遍了各大出版社但都被拒稿,理由就文字实在太多了,小孩子怎么会喜欢看这么长的文字呢?但大家都知道,当这本书最终出版后,成为了全世界风靡的小说。对于少儿科幻作者来说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内容表现形式、价值观上是偏单一的,孩子们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随着时代发展,孩子的思维也日趋多元化,在故事中融入与现代生活贴近的内容会更受欢迎,也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未来世界是多么美好。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对他们一生都有益。
江波(著名科幻作家):
成人科幻和少儿科幻本质差别就是少儿图书和成人图书的差别。少儿科幻需要以少儿为核心主人物,让少儿读者容易代入,我就是主人公,我要去历险。在奇景奇想因为某种科学力量推动,导致我们的世界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东西,这种内容对少儿吸引非常大。科幻本身有一种特质,突破想象所创造的新奇,这个新奇对于少儿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中国少儿科幻星云书系在少儿星云奖组委会众多专家的甄选下,作品质量必然是经受得住考验,推荐给孩子们阅读!
议题二:如何发挥科幻中的教育作用?
马梦佳(科幻策展人,主持人):
科幻中能够打开孩子想象力,带领大家探索未知,探索无穷无限的文学作品。它包罗万象,让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可以领悟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兼具着科学的理性和文学的感性。
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首先我觉得科幻对我们民族推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科幻的价值在今天比任何时候都突显。在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想象力丰富,是阅读科幻的最好契机。在我接触过的科研工作者中,相当一部分在小时候就是科幻迷,受到了影响才逐渐走上科研的道路。所以我们今天尤其要提倡科幻,科学普及和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科技创新的种子很多是从科幻激发出来的。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发挥社会大课堂对科学教育的支撑,我理解社会大课堂很大一块就是科幻,这对整个科学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和创新极为重要。举个例子,叶永烈先生在1961年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创意当中提到了智能手表、无人驾驶汽车、太阳能发电、机器人等概念,而这些设想在今天几乎全都已经实现。科幻的构想对科技创新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会越来越多地成为科学普及、科学创作、科学创新的重要来源。
丁子承(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学阅读推广大使):
我从小就很喜欢科幻,我一直觉得科幻对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不是体现在局部的科学知识上,比如《流浪地球》电影,许多细节从科学上来讲是不成立的,但作为科幻来说,构建出大气磅礴的故事,这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科幻对科学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于普及知识,而在于通过展现神奇的景象把孩子吸引过来。很多孩子在看了《流浪地球》电影之后,会主动想去了解木星怎么回事、太阳老化是怎么回事,研究之后他们自然会意识到原来电影里讲的与真正的科学有偏差,从而对科学产生非常强烈兴趣。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很多孩子萌生了航天方向的梦想和人生目标,这就是科幻在科学教育上最重要体现。我们在做科普的时候常说,单纯普及知识是最低档次的科普方式,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层级。有怀疑精神才是科学,科幻也是尊崇这样的思想。
徐妍(少儿星云奖组委会委员):
我就是从小看着《小灵通漫游未来》长大的一代,这部作品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的人生,长大后也走从事起这样的事业,文学作品真的能滋养青少年心灵。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能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好的科学作品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文学启蒙也是科学启蒙,也是对生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发挥好科幻教育作用需要以科幻故事的形式,以科学技术为滋养,让好故事生生不息,让科幻教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