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产品打造的4个路径
■受访人:阿 狮(得到APP“每天听本书”负责人) □采访人:张聪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 2020-07-17
收藏

  “每天听本书”基于图书内容重新生产的音频解读版本,作为得到APP重要板块之一,于2016年9月上线,形成了全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态。2017年8月,得到APP在002号知识发布会推出听书VIP年度会员服务模式,会员可在一年内无限畅听得到APP全库听书产品,包括历史、经济、商业、心理学等20多个类别,2200多种书籍。截至目前,“每天听本书”已为2208种精品图书制作了导读产品,共生产了960小时的音频,用户累计听书5.84亿次。“每天听本书”有着怎样的产品打造逻辑?如何规划布局?我们采访了得到APP“每天听本书”负责人阿狮


  □如何概括“每天听本书”的产品打造逻辑?

  ■“每天听本书”的内容不只是书籍的“百度百科”,而是选取恰当的视角重新讲述书籍本身的内容,并将作者著书时的创作背景、文学历史及作者本人的介绍等情况融合为外部的故事,在短暂的30分钟内让听者身处当时情景搞懂书中所述。每一本“听书”都经过5道工序和平均203小时的打磨,团队需要将一本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书,提炼在半小时以内(文稿约6000~8000字)的音频中。

  “每天听本书”创造性地提出时间感、对象感、口语感三个内容制作方向,其中时间感重在帮用户节省时间,用最短的时间向用户传达知识干货,讲清楚一本书的精华;对象感精准定位得到受众群体-“高级外行”,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其他行业的知识有浓厚兴趣的人;口语感强调传播时的口语化,确保将内容高效地交付给用户。

  一份完整“每天听本书”稿件的输出需要经由解读者、主编以及审稿员共同完成。解读者负责解读内容的原创性、独创性、准确性以及创新性;主编负主要责任,审稿员有义务对说书稿中的事实核查、错别字、口语化程度、知识性错误以及植入广告嫌疑进行提示。其中解读者由内部员工+外协作者共同成,外协来源包括从业人员、传统媒体主编学者、专业写作者等。“每天听本书”的内容标准要求解读者对书中的知识重新生产。立足原书,经过转述、深加工、创造性创作,以服务者的诚恳姿态交付增量知识(视野、洞察、信息、方法论等),并且是口语逐字稿。

  □音频内容的打磨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以《为什么》《规模》《模型思维》等大硬书(认知体量大,不可能通过半个小时说完)为例,可分四步构建挑战的路径:一是先诚心说明解读无法穷尽全书。不求说完,但求说懂。二是起势要有高级感。这类书往往会触达底层的思维方式。三是不要试图去建立一个完备的结构。但讲述结构自身要有完备感。要在半个小时里,自定义出一个闭环。四是话题越大,越要讲小故事,切忌跟着原书一起大。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拿走多少是多少。不求多,但求有效。打造产品的目标,不是打出多少子弹,而是击中多少敌人。

  □听书团队的成员各自承担什么角色?

  ■听书是一个基于音频环境的知识产品,完成转述工作的是由三种人组成,专职作者、外协作者、转述师。专职作者需要坚持写稿,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对于书本身的好奇与热爱,并且愿意与用户沟通分享你所知道的内容。我们提倡由专职作者自己来完成音频的录制:一方面,专职作者在自己录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反哺作者生产出更好的内容;另一方面,专职作者能收到用户的直接反馈,作者和用户之间产生了真正的关联,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专业、到位的服务。外协作者我们也鼓励他们来到得到的录音棚专门录制,我们会有专业的声音导演跟棚录制,对他们进行声音指导,及时给到反馈。对于无法完成音频录制的外协作者,我们会有转述师来承接文稿进行音频录制和转述,他们一般是电台主持人、声音表演家、配音演员等专业老师,我们的团队内部也有专职的转述师,转述师的声音条件好,同时能找到跟用户一对一沟通的状态,将知识通过声音高效传达。(更多精彩内容将在近期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官微推出,敬请关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