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校园读书文化节
在奔波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静心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越是如此越需要依靠读书锚定自我
进而厘清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
在春天,在北大
和阅读来一次不期而遇
我们一起探讨人之为人的本质
一起感受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一起发现历史背后的古今之变
一起展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未来
一起走近“冷门学科”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一起探索人工智能的真相和机遇
……
一起关心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34位学者,21场讲座
围绕人文书香、博雅经典、
未名艺术、科学前沿四大主题
包括讲座、发布会等多重形式
从4月13日起
“未名书香”首届校园读书文化节正式开启
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家名师名作
查收这份课程安排和主题好书吧
(讲座可通过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视频号、抖音、微博、B站、知乎等平台收看直播)
活动安排
01
04-13
俄罗斯的中国研究在20世纪的发展及在新时代的变化
达岑申、张冰、陈松岩、张鸿彦、查晓燕
通过与俄罗斯汉学家的交流与互动,对俄罗斯汉学在20世纪的起伏与发展进行探讨,并对21世纪以来中俄汉学的新变化进行归纳与展望,将读者带上相关学术问题的前沿阵地。
达岑申 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教授
陈松岩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俄语系主任
张鸿彦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查晓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所长
02
04-16
谢冕的诗——《爱简》诗集对谈
谢冕、李少君、刘福春、张洁宇
谢冕是新诗批评家、新诗史家、散文家,也是一位诗人,《爱简》是谢冕老师出版的诗歌集。谢冕的诗里有沉甸甸的历史、浓重的情感,有对山川风物的记忆,能够显示出蕴藏的卓越的构造文化意象的想象力和抒情能力。本次对谈会围绕着《爱简》,谈一谈谢冕先生的诗、谢冕的意义、新诗批评以及中国新诗的发展。
谢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少君 《诗刊》杂志主编,一级作家
刘福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教授
张洁宇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03
04-18
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黄天树
在本次讲座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天树教授将细说《甲骨文摹本大系》16464号甲骨,旁及16465、8224、8225、8226、8227诸片,卜辞内容涉及祭祀、田猎、殒命、贡纳、气象、车祸等,让听众了解到甲骨文呈现的殷商时期的语言、历史、文化、生活等丰富信息!
黄天树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
04
04-19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与母性
许子东
有些作家,读一遍觉得好,两遍就觉得乏味,三遍就不想读下去了。而张爱玲在不同的年龄段读,都会有新的体悟,爱上张爱玲的文字,你会觉得自己很幸运。
许子东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
05
04-20
从一首诗游到另一首诗里:
谈谈胡续冬的诗歌与翻译
范晔、姜涛、周瓒
2021年离世的著名诗人胡续冬在诗歌语言和主题方面有许多开拓性的尝试,几位同样活跃于当代诗坛的诗人生前好友——范晔、姜涛、周瓒,将挑选数首个人十分喜欢或有独特价值的胡续冬诗作,进行细致的解读,讨论在戏谑尖锐或深奥跳脱的语言迷宫背后,诗人对词语的精心锤炼,及深切的人文关怀。
范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姜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瓒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06
04-22
联结历史:高居翰、杭州和宋画的故事
张坚、任道斌、王冬龄
讲座将结合《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出版,围绕高居翰、杭州和宋画的主题,以嘉宾对谈的方式,述论旧事,怀悟初心,以期在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联结中,温故而知新。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任道斌 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史研究学者、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王冬龄 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07
04-22
探寻人类长期经济增长的密码
暨《世界经济千年史》新书悦读会
伍晓鹰、刘国恩、王全宝
当下的世界局势扑朔迷离:地缘政治危机、碳排放角力、贸易战、芯片战不一而足。这些变化是长期发展和演变逻辑的新表象?还是正在孕育全新格局的主要力量?深度阅读麦迪森的经典之作《世界经济千年史》对我们深刻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底层逻辑,重新思考中国的位置,展望新变局的趋势富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伍晓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刘国恩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王全宝 财联社副总编辑
08
04-24
透过文化基因,理解中国人的习惯
邱泽奇、汪锋
人的习惯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文化是教化的依据,也是社会倡导的共识。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基底,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传统,也形成了对人的行为规制,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要求。以文化倡导为基础,中国人在历史中形成了哪些共识的好习惯,这些习惯在面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进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发展变化里,一窥文化与习惯之间的关系。
邱泽奇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汪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09
04-25
“双胞”“多胞”古画真伪、年代鉴定
——《心相》研究方法举例
王中旭
“双胞”“多胞”向来是古画鉴定中的重点、难点。本次讲座拟以《心相》一书中谈到的“双胞”《揭钵图》、“多胞”《洗象图》为例,判断其真伪、年代,并将着重强调图式、美术史研究在鉴定中的作用。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10
04-26
解析传播理论的知识版图
胡翼青
传播学是一座多元思想交相辉映的学术富矿,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播的现象和本质,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入批判的习惯,以及学会更富有成效地与人交流和沟通。本次讲座中,胡老师将点面结合、纵横捭阖,为我们描绘传播理论的最新版图和灿烂星空。
胡翼青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
11
04-27
元宇宙·ChatGPT
罗金海
让我们跟随罗金海老师的步伐,听他讲述人类未来的“元叙事”,理解“元技术”,解构“元资产”,共同迈向“元人与理想国”的新世界。
罗金海 “量子学派”总裁、2140元宇宙发起人
12
04-27
“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流传着生生不息的学术风貌和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讨论“传承”这一主题,不同学科的学人有着不同的体会,但其中又有共通之处。“传承”对于北大的意义是什么?大学体系中“传承”对学术和教育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尝试探讨这一主题。
孙庆伟 北京大学副校长、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张 鸣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更多待定嘉宾
13
04-28
知识产权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新书发布会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就意味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将加快自主创新,亟需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产业升级和知识产权领域的多位学界、政界、企业界专家共聚一堂,研讨如何推动知识产权战略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充分融合,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王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
唐恒 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14
04-29
艺术何以让人成为人?
陈永国
如果你想过一种不那么孤独、焦虑,相对幸福和自由的生活,不要错过这堂人文阅读课。人文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生自我发现的起点。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你会遇见你自己……
陈永国 清华大学教授
15
05-06
科学的基本面目——重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崔伟奇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崔伟奇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16
05-07
不止技术: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
刘哲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出科幻作品或实验室,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医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社会化机器人、战争机器人......未来已来,与机器人共舞,你准备好了吗?
刘哲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哲学系副书记兼副主任
17
05-10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柯林武德与他的历史哲学
陈新、岳秀坤、顾晓伟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以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陈新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
岳秀坤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顾晓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18
05-11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乔晓春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玄想独断推测事物。近一百年来,这种情形不但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甚至更为普遍。究竟什么是科学?为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做得并不科学?
乔晓春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
05-13
画布上的声音:那些触碰心灵的世界名画与名曲
陈立
在周末的午后,与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和音乐天才邂逅。国家大剧院备受欢迎讲座嘉宾、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陈立邀你共赴音乐与绘画的奇妙探索之旅。
陈立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
20
05-17
法律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读者见面会
陶景洲
陶景洲先生预备将法律人生经验带给更多人,从法律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出发,力求为学子和同仁们开创更多职业路径的新思路。
陶景洲 知名律师,最高法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
21
05-26
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待定)
戴锦华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戴锦华 北京大学教授
主题书单推荐
人文书香
01
《俄罗斯汉学史(1917—1945):俄国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研究》
[俄] В.Г.达岑申 著 张鸿彦 译
本书是一部梳理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汉学学科发展历史的著作,综述了处于沿革与战争特殊时期的俄罗斯汉学的变化,以及俄苏汉学家包括在中国居住的俄罗斯侨民汉学家彼时的个人境遇及研究成果。
02
《甲骨文摹本大系》
黄天树 主编
一部以摹本的形式按照新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整理研究甲骨文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把原本庞杂无序的有字甲骨整理成井井有条的科学史料。
03
《西方传播艺术史手册》(第二版)
胡翼青 主编 杨馨、李耘耕 副主编
本书选择了74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学术贡献、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等方面全方位地加以介绍。
04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
唐恒、王勇、赵秋运 著
本书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重点结合领先型、追赶型、换道超车型、转进型和战略型五大产业,系统阐释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本书从国家和产业层面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展开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05
《史学原理》
[英]柯林武德 著 顾晓伟 译
本书根据《史学原理》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06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乔晓春 著
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学”“非科学”乃至“伪科学”的现状,剖析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深层原因,阐述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理念,并系统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博雅经典
01
《爱简》
谢冕 著 洪子诚 编选
本书选取谢冕从1968年到1972年间的作品47首。这些诗有并非预设的主题:在时代和个人遭受“惊涛骇浪”时,爱情的“拯救”的力量。这里的爱情既是儿女之情,也拓展并联结着关于时代、历史的承诺和责任的思考。
02
《新诗评论》(总第二十五辑)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编
《新诗评论》(总第二十五辑)内容涉及两个主题,专栏《诗人胡续冬纪念专辑》是其一,另外的三个专栏《问题与事件》《诗人研究》和《新诗学》中的文章,均出自以“思想与历史视野下的诗歌批评与研究”为主旨的工作坊来稿。
03
《世界经济千年史》
[英]安格斯·麦迪森 著
伍晓鹰、许春樵、叶燕斐、施发启 译
本书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以地缘政治视角审视经济利益如何推动制度改进,进而惠及人类长期增长,同时以系统性的计量考察为基础,辅以有说服力的案例,挑战、评价和重建一些影响深远的定性分析假说。
04
《中国人的习惯》
邱泽奇 著
本书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
05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
“传承”系列讲坛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特色活动之一。2018年以来,北大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分享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本书即是这些讲述文稿的合集。
06
《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
陶景洲 著
本书作为陶景洲先生的第一部中文随笔集,对全面了解大时代中陶先生别样的法律人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具体了解法律服务和商务实践的细节具有独特的意义。
07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孟悦、戴锦华 著
内容简介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
未名艺术
01
《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
高居翰 著 张坚等 译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
02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
王中旭 著
本书讨论了宋元明清佛画不同于晋唐佛画之特点、意涵及价值。作者立足于唐宋佛画转型的基础,一方面注重该时期卷轴画、壁画、版画等不同材质佛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启发,另一方面注重该时期画家、受画人(或功德主)佛教信仰的形态、方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03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11版)
[美]理查德·加纳罗、[美]特尔玛· 阿特休勒 著
郭峰、张萌 译
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04
《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
陈立 著
本书源自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陈立先生在国家大剧院所作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书中以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的故事。每讲从一幅或一组世界名画入手,深入解读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动人故事及艺术品赏细节,然后引出与画作相关的著名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带领读者走进音乐与绘画奇妙的对话和探索之域。
科学前沿
01
《元宇宙Ⅱ:全三册》
罗金海 著
本套书通过元宇宙三大定律、大统一方程、熵增定律、Web 3.0、万亿元资产、元人与区块链文明构建了元宇宙第一大楼。
02
《科学革命的结构》(新译精装版)
[英]托马斯·库恩 著 张卜天 译
这部名著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03
《机器人伦理学导引》
[希]施皮罗斯·G.查夫斯塔 著 尚新建、杜丽燕 译
本书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展示了医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社会化机器人、战争机器人等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前沿突破。
04
《社交机器人:界限、潜力和挑战》
[丹麦]马尔科·内斯科乌 著 柳帅、张英飒 译
本书在科技发展及其前景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的角度,探索我们与全新类型的社交伙伴之间的相遇所涉及的的界限、潜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