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辨证论治新途径 ——《肝胆瘀血论》评介

宋添力(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 2023-05-29
收藏

 

书名:肝胆瘀血论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书号:978-7-5132-7707-5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门方法体系。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学在诊断疾病以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纲辨证是最基本,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对辨证纲领。由于阴阳可以代表任何事物相互关联或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阴阳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最高纲领。然而,当今社会,精神因素、饮食情况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因病机是错综复杂的,《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气滞日久则易血淤,气血不通则脏腑功能失调,病象丛生,因此亟需一种全面、实用的辨证法对于气滞血瘀型疾病进行临床诊疗。

肝胆瘀血辨证法是作者孙树旺深耕基层40余年,经过丰富临床实践呕心沥血所首创的一种辨证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运用范围较广,处了对临床常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各种疑难杂症也具有满意的效果,是其前半生临床经验的大成。

肝胆瘀血证主要病症虽在肝胆区,然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其他脏腑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共同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与健康。如,肝与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以及神志方面:①肝藏血,心主血,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载有“肝藏血,心行之。”②肝主调节情志,心主神志,只有两脏相互协调才能心情舒畅。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上: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有:“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 :“脾实,则肝自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以此为治疗原则创制了疏肝理脾的通剂——“四逆散”即为避免出现木郁土壅的情况,在临床上当需肝脾同调。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肝为阴中之阳脏,其气升发;肺为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一升一降,各司其职,方使气机正常运行。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化生,肝血不足易导致肾精亏损,从而导致各种病症。因此,肝胆瘀血辨证法除了对肝胆病引起的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外,对于临床上其他疾病,如与肺密切相关的咳嗽,与心密切相关的冠心病,与脾密切相关的腹泻,与肾密切相关的肾小球肾炎以及闭经、卵巢囊肿等妇科病,乳痈、黄褐斑等外科病以及恶心肿瘤等疑难杂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本书从肝胆瘀血证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以及方药组成入手,将其每味药物的引经据典进行描述并且抽茧剥丝地摆在我们面前。基础方名为肝胆逐淤汤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枳实、三棱、莪术、郁金、延胡索、丹参、香附、青皮、陈皮、川楝子、枳壳、乌药、木香、牡丹皮、黄芪、白术、鸡内金、赤芍、白芍、金钱草组成,全方组方严谨益气补血而不黏滞,行气活血而又不伤正,临床上对于肝胆瘀血证患者以及气滞血瘀型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加减化裁,书中引用了作者在临床上治疗的38个医案进行详尽的分析,涵盖内、外、妇、儿等科,涉及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年龄段,小则10岁的孩童,大则79岁的老年患者,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作者在书中末节针对于疱疹性皮肤病以及渗出性皮肤病提出了津液外溢、津液外渗学说,主张采用清热解毒固津,清热凉血固津,清热泻火固津等法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