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英国浪漫主人诗人济慈形象

——读过刘海英著作《济慈作家形象研究》之后
童 云 | 2023-06-05
收藏

济慈是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国内外济慈研究领域的成果相当丰富,只是中国的图书市场上常见的是中国学者对济慈诗集或诗选的译介,鲜见中国学界关于济慈作家形象研究的原创著作。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刘海英副教授著作《济慈作家形象研究》,集著作者十年潜心研究而得的独特结果创作而得的处女作,首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有着独特诗歌风格——慢速度、优雅、描述十分具体、视听感十足、把所描绘的经历写到极致的诗人济慈的作家形象,恰好弥补了国内学界济慈研究的遗憾。

本书聚焦济慈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之变迁历程,梳理济慈作家形象生成、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确立4个阶段的特征,阐述报刊、友人、继承者和研究者、故居与资料中心4个文化要素的作用,揭示文化力量与济慈作家形象之互动关系。为济慈辩护与攻击济慈的报刊文章构成对话,生成济慈作家形象。济慈的友人用文学艺术作品将济慈形象传播至世界各地。丁尼生、罗塞蒂、米尔尼斯和阿诺德或继承济慈诗风,或研究济慈作品,使不同体裁的济慈作品得到认可。在20世纪上半叶,伦敦的济慈故居、罗马的济慈﹣雪莱故居和美国哈佛大学济慈资料中心相继建立,确立了济慈作家形象的经典地位。

作者刘海英副教授在书中诚挚地希望这本著作,“能为国内的济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而推动中国的济慈研究。作家既是文化力量的来源之一,也受到各种文化力量的影响,作家形象的发生与发展变化过程必然会受到诸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希望文学研究者不仅关注作家本人,也要同时探讨诸种社会文化力量对作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这对于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作家、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十年来致力于济慈形象研究的学者,经过多年亲临英国进行实地感悟济慈的人生经历、作品产出来龙去脉以及资料积累之后,在书中,刘海英还特别地以附录的形式,为济慈诗歌及诗论研究者们展示了诗人自179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至2022年罗马和伦敦两地发起多项纪念济慈去世二百周年活动的大事记。

该书得到多位业内专家的认可。北京大学英语系刘意青教授认为,《济慈作家形象研究》立意新颖,是我国济慈研究中另辟蹊径的著作,它旨在揭示诗人去世后的200年里如何通过他自己诗歌和书信的魅力,与友人、编辑,包括博物馆和在意大利的墓地等各种内外因素,由“可怜的济慈”转而成为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整部著作建立在深入和宽泛的理论支撑以及济慈创作生涯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也以济慈为例展示了编辑、评论、博物馆、住宅等文学作品之外的因素对文学家、诗人、学者定位的关键作用。如果从济慈形象的转换放宽了说,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宣传性操作对政治家和历史人物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何小平教授认为,一位作者、他/她的作品,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赓续研究、评述、赞誉、传播,是因为其可以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的永续魅力。希望跟随着作者的探索思路、研究脉络,读者可以更好地去品读济慈,他的人生、他的作品,欣赏“慵懒”的美、静态的生活;从中去感知、明了促使济慈成为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缘由。

出版人及翻译家孔宁老师认为,国内研究济慈的都是济慈迷,特别是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学的人群,一定绕不过济慈这个“话题”,都会期待着能够一直不断地品味这颗明亮的星。针对济慈的学术研究虽然在国内属于小众,但相应的其图书品种也少。既然少,就意味着会有特定的大需求。文化出版行业肩负着传承国家文化的使命,出版从业人员凭借真心和勤勉,既可以通过出版物来培养公众品味,也可以协助作家实现文学梦想,加速其作品的经典化过程。

为何这位179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诗作创作生命仅仅历时5年,人生便于1821年不足26岁时嘎然而止的“可怜”诗人,会在后来的200年间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为何这位在“济慈圈子”的朋友眼里“个头偏矮,前额较低,眼神深邃,有一种直观内心的力量,颇具神性,像德尔斐神庙有预知未来能力的女祭司”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会在那些“来自不同行业,(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胸怀振兴民族文化的理想”的朋友中,在彼此第一次见面时就会被坚定地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名最伟大的诗人,”然后就成为其永远的支持者?为何济慈的朋友们会“被济慈令人惊讶的早熟的知识力量与诗意力量所吸引?”......

那么,济慈的书信在友人间被争相传送、抄写,其诗作被友人逐字誊抄且珍藏,其诗歌被友人依诗意而绘制出传世的画作,甚至友人为出版他的诗作而成立出版社等也就成为诗人济慈的“专有特权”。能和济慈成为朋友是幸运的,为“强大和弱小的结合体”“既是一个高贵的天才,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经受困苦的普通人”的济慈奔走相告也是朋友们自发的真心之为。

那么,在200年后,让我们如济慈一般地在一间客厅“窗子开向日内瓦湖,我坐下来,整日读书,就像某位伟人读书的样子一样”, 感受到在温特沃斯寓所济慈沉静而安详地身处他所热爱的书籍之中,读书时的模样——“两把椅子相互垂直地摆放在地板中央,年轻的诗人济慈坐在一把椅子上,衣着整洁,身穿黑色西服套装,白色衬衫领口上打着领结,右腿放在左腿上,膝盖上放着一本书,右手扶着书,左手放在头上,左臂肘支撑在另一把椅子的椅背上......”甚至我们还可以追随着济慈年轻时的步伐,抱着济慈的《诗集》《济慈写给芳妮的信》,“按照同样的日期和路线,从兰卡斯特出发......”来上一趟触及心灵的旅行。或者我们还可以直接去到美国哈佛大学胡顿图书馆中的“济慈阅览室”,让自己整日沉浸其中......

有人说,诗人济慈在咱们国家属于小众化的认知,但是,当笔者无意中看到因为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的开篇“明天的寓言”中,对于“一种奇怪的寂静”的描述,其经纪人特意引用了济慈的诗句“湖上的芦苇已经枯萎,也没有鸟儿歌唱”作为该书题词时,足以说明济慈的影响力已不仅仅限于文学界,称其为无外不在的济慈也不为过。

此时正在捧读此书的笔者,不仅为著作者刘海英在书中构筑出来的济慈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研究体系而叫好,而且还为其内容的详尽,以及在书中为国内读者首次呈现出来的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资料拍案叫好。就这样,在著作者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声中,享受到了久违的酣畅淋漓地一气读完一部著作的成就感。

阅读《济慈作家形象研究》,随着刘海英的研究脚步,让我们一步步去见证那些济慈生前及去世后200年的时间长河里戏剧性……

《济慈作家形象研究》(ISBN 978-7-5655-2961-0),刘海英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