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从历史细节出发、以168个历史史实解析汉朝历史的历史图书《汉朝冷知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汉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往的历史研究,多关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以至于“历史”一词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都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从细节里去观察历史,独特而富有人情味。《汉朝冷知识》从历史的细节出发,通过浩瀚历史长河中的真实碎片带领读者重新走进历史、走进汉朝。
嬴政和刘邦是同龄人、汉文帝因何上当受骗、汉武帝是如何搞钱的、最惨“背锅侠”、从武将到国相的秘密、汉朝的超级游侠、历史上第一位国师、一场劝酒引发的处决、被活活饿死的西汉首富、从皇帝到百姓都爱玩的桌游、下棋惹出的“七国之乱”、西域到底有多远、汉朝与罗马之间的互相仰慕……本书通过168个真实历史故事, “帝王诸侯”“职官名士”“女性掌故”“大汉逸事”这四大篇章,讲述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并从历史长河中的小事入手去挖掘历史之大、洞察人性之真,以此来引领大家用小视角看大历史,从而抵达意想不到的历史深处。
本书作者朱耀辉是国内活跃的文史作家。近年出版有图书《大变革时代:晚清》、《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刘邦:人心至上》、《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全7卷)等著作。
据悉,《汉朝冷知识》是中国文联出版社新推出的“历史冷知识”系列中的一部。该丛书选材新颖有趣,文字风格有趣,内容印制精良,一经推出便引发了读者喜爱和市场关注。
内文试读:
汉武帝是如何搞钱的
汉武帝统治期间几乎连年开战,北征匈奴,南服滇、越,招降羌族,定朝鲜四郡,通西南夷道。然而战争是要烧钱的,是要劳民的,虽然战绩好看,但对国内的社会来说,却不失为一场灾难。连年战争让帝国的财政不堪重负,有时候一场战争的花费就是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武帝哪来这么多钱呢?
主要有以下几招:
第一招:吃老本!
汉武帝的爷爷和父亲省吃俭用,开创了“文景之治”,给他留下来了一份好大的家底。《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这一时期京师仓库中的钱放的时间太长,导致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无法统计数目;国家储备粮仓中因为存放了太多的粮食都放不下了,甚至堆在地面上腐烂了。
正是因为有钱、有粮,汉武帝才一改汉初“和亲政策”的屈辱,放开手脚和匈奴干一场。
可问题在于,国库里的储蓄是有限的,连年的战争很快耗尽了积攒的财富,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卫青大胜的喜讯传到京师时,大农令表示,国家库存的钱财已经不足以应付巨额军费开支。
怎么办?
汉武帝想出了第二招:卖爵位。
汉文帝当年就用过这招,他采纳晁错的建议,沿用秦代二十等爵制,规定有人向边关输送粮食,就授予爵位,高等爵位的人享有免赋免役的特权。
汉武帝玩得更狠,下诏设十一级武功爵,鼓励民众踊跃购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有人要问了,这爵位又不是官位,买来有啥用啊?
别急,汉武帝早有安排,这爵位的用途可大着呢,买爵的人可以免罪,可以优先选任官吏,不用通过“公务员考试”就可以进入政府单位任职,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
这么搞的弊端显而易见,官吏素质下降,官僚系统愈发腐败,社会风气也被彻底带坏了。
这么搞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汉武帝很快发现了问题的源头:货币!
朝廷既然没钱,直接印钞票多好,干脆还省事!
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当时诸侯国和民间私自铸造货币之风盛行,贾谊就曾建议文帝收回铸币权,甚至要从源头禁止,不许民间开采铜矿,以免搞乱市场。
然而汉文帝不愿与民争利,未予采纳。直到后来,一些掌握铸币权的豪强地主权力日盛,甚至威胁到了中央。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推出了“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皮币”就是一张方尺宽的白鹿皮,饰以紫色花纹,价值40万钱。“白金币”是以银、锡熔铸而成的合金货币,本身价值不高,当时银价每两不过50钱。而白金币的定价却已接近黄金的三分之二。
诏令一发,大伙儿都傻了,大农令颜异以廉洁正直著称,强烈反对:“王侯朝贺的玉璧一个价值才几千钱,而作为垫子的皮币却值40万钱,这不就是本末倒置吗?”
汉武帝很生气,找了个借口处死了颜异。
此后几年,汉武帝继续推行币制改革,不断更铸新钱,先后推出了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等货币,结果货币流通更为混乱。
供稿人:王 茜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