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设计史》
作者:朱和平
开本:16开
页码:432页
定价:268.00元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无论是从物质文明发展史,还是从文化艺术变迁的角度来看,藏族传统设计史几乎就是一部简明的藏族史。因为自藏族居住地区有人类生活起,便产生了藏族传统设计,设计造物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承载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及其追求。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对中国藏族传统设计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旨在促进和加深对藏族民族文化的理解。全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一、藏族传统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内容的系统梳理。
二、明确藏族传统设计的范畴和类型,包括藏族建筑、服饰、宗教法器、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生产和生活用品等。
三、考证藏族造物艺术的功能属性,并阐释其艺术特征,探讨藏族造物艺术风格与中国内地、印度、尼泊尔等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
四、探讨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设计艺术风格的相似性及其文化背景,重点关注从松赞干布时期佛教的推广、朗达玛灭佛,到“后弘期”佛教复兴等历史阶段,藏传佛教思想与藏族传统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的视角,研究汉藏两地传统设计艺术的交流历史,深入揭示藏族与中国内地的历史联系。
本书主要以艺术类内容为核心,同时融入适量的少数民族及宗教元素,将这些元素视为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发展动力进行阐释。
目 录
内页展示
作者简介
朱和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湖南省首届教学名师,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湖南省艺术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4项。出版专著15部,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三套100余种,独撰6种,其中个人独撰和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发表论文150多篇。教学、科研成果先后14次获教育部、省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编辑推荐
《藏族传统设计史》围绕藏族传统设计这一课题领域,从藏族传统设计的历史、发展、交流、融合等角度向读者呈现了我国藏族的设计历史和设计美学。全书旁征博引,全面构建了藏族传统设计的理论框架。这不仅是一部少数民族的传统设计史,也是一部证明了我国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设计史。
精彩文摘
(一)
八吉祥是藏传佛教中“八瑞相”的俗称,是最为知名的一组藏传佛教符号的代表,由宝盖、双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尊胜幢和金轮八种图形组成。八宝图形的宝盖象征着人民免受灾苦的保护伞;双鱼是恒河和朱木那两大主要圣河的标志,代表着幸福和自主;宝瓶仿造传统的印度黏土水瓶,是财富的象征;妙莲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佛法的纯净,用以表现佛法的昌明和伟大;右旋白螺本是古印度战神的神器,常为白色,象征佛法之音遍布四方;吉祥结与希腊十字架形状相同,象征着大圆满思想;尊胜幢意为旗子、旗帜或军旗,象征着佛法的广阔无边;金轮是太阳的象征,象征着统治、保护和创生。八宝图形造型优美,不仅仅在藏服、佩饰中颇为常见,更是佛教法器中的常见符号,是在“基”“道”“果”的三个佛法层次的基础上将藏传佛教的教义转化为图形符号。其中八宝中的每一个图形都蕴藏着丰富的藏传佛教的精神,寄予了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二)
庄园,藏文称“谿卡”,藏语本意为村庄,通常指以自然村落为基础,以一个主庄园建筑为经营核心,周围聚集着各阶级农民住房,村落周边有农田、道路、磨坊以及水利或防御设施的农业生产综合单位,也是藏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农业庄园的统称。吐蕃王朝灭亡后,藏族各地教派割据,政教合一,西藏社会形态由奴隶王国制转变为封建农奴制,并催生了新的阶级—封建主,出现了很多庄园。封建庄园主不外乎由残存奴隶主、得势的宗教势力及富户巨贾构成,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吞噬大量土地、牧场、财物等,使得绝大多数农奴丧失土地,只能人身依附于封建主,这为庄园的形成、建立、巩固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依据藏学界对庄园类别划分比较一致的观点,将庄园划分为贵族庄园、寺庙庄园和政府庄园三类。
供稿人:张丽霞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